第6版:专题

为江苏百年新文学留下学术精品力作

——《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稳步推进 □孙一楠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江苏新文学史》编委会在南京组织召开第一次集中审稿会

2020年11月22日,《江苏新文学史》编委会议暨第四次全体编撰人员会议在南京召开

2021年6月8日,《江苏新文学史》评估论证会在南京召开

2019年12月10日,《江苏新文学史》全体编撰人员会议在南京召开

2020年7月17日,《江苏新文学史》第三次全体编撰人员会议在南京召开

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大型文化工程《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工作。全书12编29卷约700万字,同时配套《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40卷约1200万字,全面深度地反映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重大成就,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学研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推江苏文学事业高处再攀高。

百年江苏人文荟萃 新文学史积淀深厚

江苏文脉悠长,文渊深厚。在中国新文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江苏文坛名家辈出,经典繁迭,各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屡开时代先锋,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典型缩影。组织编撰《江苏新文学史》,目的是为了系统总结江苏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全面展示江苏新文学发展的成绩,彰显江苏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2016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以大气魄开启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全面梳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精神,组织编撰《江苏新文学史》是对这一重大工程的补充和丰富,对研究发扬江苏地域文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同时也为中国百年文学史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江苏文学馆的建设已列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江苏文学馆建设,需要硬件、软件齐头并进,《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及史料整理研究工作也是江苏文学馆“软件”建设工程的重要主体内容,对于全面、科学、系统地展呈江苏新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意义重大。

严密组织扛起重任 统筹谋划力出精品

《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由江苏省作家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承担具体编撰任务,邀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担任总主编,依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江苏高校科研队伍,汇集了杨洪承、张光芒、傅元峰、姜建、丁晓原、周安华、谈凤霞和黄德志等60位在全国文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老中青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力量,编撰实力雄厚、人才基础夯实。

2013年以来,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出版了大量文学研究资料和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编撰经验。组织出版的《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共计16卷560万字,收录了陆文夫、胡石言、高晓声、张弦等有突出文学成就和影响力的16位江苏作家研究资料,为江苏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江苏当代文学史写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编撰出版的《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共计20卷600万字,收录了陈瘦竹、叶子铭、曾华鹏、范伯群、董健、丁帆、朱晓进、王尧、王彬彬、吴俊等文学批评大家作品,展示了江苏老中青三代文学评论家在奠定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理论方面起到的先驱开拓作用。自2014年起每年出版的《江苏文学蓝皮书》,全面总结江苏文学年度发展概况,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关注重要文学作品和重大文学活动,目前已出版7卷。此外,《江苏当代文学编年》系统梳理了自1949年至2012年长达63年的江苏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思潮与现象,《当代江苏作家在海外》则收集整理了江苏当代作家作品在世界各国被翻译、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在跨文化对话中为江苏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历史经验和战略决策。以上这些江苏当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密集推出,为组织编撰《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

2018年8月,丁帆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首次提出编写一部江苏新文学史的构想。2018年12月,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组织召开项目咨询论证会,就编撰《江苏新文学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与会专家认为,江苏文学在中国文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江苏还未出版一部权威与完备的江苏文学史,无疑是重大缺失与遗憾。2019年正值中国新文学诞生一百周年,从深化研究与学术创作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百年江苏文学史,编撰一部兼具权威性、学术性和系统性的《江苏新文学史》,十分必要、正当其时。

12月底,《江苏新文学史》大纲编写研讨会召开,总主编丁帆等专家学者对入史作家作品范围、文学史分期、编写要求及体例进行研讨,对各编卷大纲提出初步设想。丁帆认为,《江苏新文学史》应以范伯群先生定位的1892年韩邦庆的《海上花》为起点,至2019年为讫点。这个起点既突出了江苏学术史的继承,又突出了江苏俗文学作为新文学一支的脉络所在。新文学史是囊括通俗文学一支的,时间划分不单纯以过去严肃文学为上限起点,更突显新文学中通俗文学在江苏的地域特征。他还谈到,入史作家作品范围应更具有包容性,吸纳江苏籍且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非江苏籍但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作家作品,以及曾经在江苏工作、生活并且创作作品以江苏为主要描写对象。

《江苏新文学史》编委会成员、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如何处理好大文学史与省域文学史的关系,把握好入史标准,阐述好省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以及做好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与被遮蔽的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工作,是此次修史面临的主要学术难题,这就要求学者们始终坚持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妄自菲薄,避免省域文学史陷入地方文化资源“政绩化”的窠臼。

反复推敲严格标准 有条不紊缜密推进

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启动了《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组织召开《江苏新文学史》全体编撰人员会议,阐明《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听取各编负责人汇报大纲初稿,《江苏新文学史》编委会敲定了各编卷章节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各编负责人充分动员各编卷小组成员,依据大纲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会后,为向各编卷撰稿人员提供充足参考资料,江苏省作家协会发函向全省各设区市文联、作协以及省作协会员征集正式出版的文学期刊、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由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收集整理,汇总目录向各卷撰稿人提供相关内容。

为保障《江苏新文学史》编撰体例整体统一、入史作家作品经得起历史检验,编委会于2019年10月、11月先后两次召开《江苏新文学史》大纲审定会,严格审阅各卷大纲,修订规范入史作家作品范围、文学史体例等编撰纲领性要求,逐卷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各卷编撰者在中国文学史的大框架下审视江苏文学,在每章概述中阐明本时期江苏文学创作的成就,尤其是突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会议还提出,江苏传记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需从报告文学编中分列出来,单独成一编。

传记文学主要撰稿者王文胜教授介绍,百年江苏新文学在传记文学文体发展方面获得了突出成就,王韬创作的《弢园老民自传》开启了中国新“传记文学”先风,江苏传记文学的创作在全国不仅位于高原地带,也占据着高峰地位,拥有何建明、李伶伶、王一心、铁竹伟、徐铸成、徐风、张昌华、傅宁军、庞瑞垠等一大批优秀的传记文学创作者,他们的创作颇丰,获得了各级传记文学奖项。此外,江苏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江苏的传记文学从新文学伊始就有为英烈和时代楷模立传的传统,江苏省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不同种类的大型传记丛书的策划、出版也繁荣了江苏传记文学的创作。

此外,新四军根据地文学是江苏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涌现出众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战争文学,编委会要求各编卷中增加相关内容。小说编主要撰稿人、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介绍,新四军根据地文学在过去很少引起关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仅仅在上世纪40年代的江苏革命根据地中,就发现了70多位几乎被遗忘的作家,他们创作的小说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全面反映了江苏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部分作品还具有深邃的精神向度。由于这段历史的重新发掘,原本预计两卷规模的晚清至1979年的小说史,经编委会讨论后,专门增加了一卷。

2019年12月召开了《江苏新文学史》第二次全体编撰人员会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出席会议,她认为《江苏新文学史》编撰工作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展现江苏新文学史成绩,反映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坚持高质量、严要求,坚持文学史书写的学术性、研究性和经典性,推动文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秉持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编撰工作中。会上,总主编丁帆要求全体撰稿者在编撰的过程中要站在中国文学的高度,以作家作品为主线构建文学史,对文学史中重要的思潮、运动等内容坚持中性客观的史学立场。会后,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向各编撰者提供了《江苏文学志》和有关出版词语的规范用法等资料,旨在尽力避免在编撰过程中出现敏感词汇,全力保障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2020年7月召开了《江苏新文学史》全体编撰人员会议,交流汇报当前编撰工作的进展情况。编委会成员对编撰过程中文学史和史料卷两部分所产生的体例问题作出解释说明,对编撰人员提出的疑难问题逐条解答。会议要求,各卷撰稿人要坚持史论结合,注重评论的学术性,始终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思潮、现象、社团和作家作品的学术地位和贡献做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2020年11月《江苏新文学史》再次召开了编委会和全体编撰人员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了文学史和史料编交稿时间,要求各编卷撰稿人员准时交稿,保障编撰项目顺利完成。会议再次修订明确了《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体例和编写要求,要求各卷撰稿人对文学史的论述语言保持中性客观,评价理性准确,史料编选要与文学史相匹配。

评估论证校准方向 再接再厉严把质量

2021年6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同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邀请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对项目初稿进行审读并召开了专门的评估论证会议。这次会议是对《江苏新文学史》项目两年来编撰工作的阶段性回顾,通过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编撰质量进行一次全面、专业的审视,有助于明确审稿、统稿要求,校准下一步工作方向,切实保障编撰项目经得起学术与时间的检验,充分发挥其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示范引领作用。

会上,五位专家教授对《江苏新文学史》项目发表了评估论证意见。

孟繁华教授认为,《江苏新文学史》“厚古不薄今”,增设电影电视剧卷、网络文学卷、世界华文文学卷和儿童文学卷等,极大地丰富了江苏地方文学史,同时也为中国百年文学的架构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提出,文学的发生与来源不尽相同,例如世界华文文学,如何在统一的框架下,将庞杂的文学支脉放入文学史这一整体当中,也是一项挑战。

杨扬教授提出,近现代江苏是中国文学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江苏积累深厚的现当代文学,为编撰《江苏新文学史》打下了扎实基础。其次,编撰文学史的传统在江苏由来已久,例如程千帆、董健、叶子铭、范伯群等前辈都编撰过文学史,《江苏新文学史》对勾勒江苏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江苏文学的发展实践对中国文学举足轻重,《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体例在国内实属首创,是对中国文学史的丰富和发展。他还建议,《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形成一个小型“纸上展馆”,留存珍贵的图象资料。

方忠教授认为《江苏新文学史》项目规模宏大、谋划周详,充分体现了江苏文学研究功底深厚、学风严谨,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他提出,《江苏新文学史》历史跨度长、文学门类繁杂,编撰难度极大,需要进行细致、严谨地审校。

温潘亚教授指出,《江苏新文学史》的编撰卷帙繁浩,极具价值,是目前为止区域文学史中最具开创性和典范性的编撰项目,对打造江苏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还建议,在审稿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统一史观、体例,严格规范学术表达。

季进教授赞同《江苏新文学史》项目意义重大,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精神的最好体现。他还提出,在史料筛选等方面应当慎之又慎,尽量翻阅对照原始数据、一手报刊文献,避免史料错误、重复等问题。

综上所述,评估论证会的专家们认为《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意义重大,思想站位高远、学术视野宏阔,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大框架下审视江苏文学,回顾总结江苏新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充分呈现出江苏文学的鲜明特色,又彰显了江苏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首先,《江苏新文学史》内容丰富,以编+卷+章+节的模式为体例,兼顾了学科特色及可操作性,对文学史进行全面覆盖。从晚清民初写起,涵盖了晚清至2019年近百年来江苏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期刊、文学社团和文学思潮,规模宏大、体制完备、设计合理,尤其是将电影、网络文学等纳入文学史,显示了编写者的胸怀和眼光,体现了整合雅俗文学、融通江苏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开放多元的文学史观念,成功构建了江苏新文学百年发展史的网状结构。其次,《江苏新文学史》史料扎实,从文学史角度而言,该书文学史观科学多元,文学史评价标准前后一致,文学史料收集较为全面,以作家作品为点与以历史线索为经相结合,历史线索梳理清晰,作品分析与阐释精准到位,史观公允、史识独特、史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江苏新文学史》收集、梳理了大量第一手的文献,有不少作家作品都是第一次入史。与此相配套的《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对史料进行详实的梳理和分类,不仅为文学史的书写奠定坚实的文献学基础,也有助于从文献学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潮现象的地位和贡献作出中肯的判断与评价。再者,《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组织有力,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作家协会将《江苏新文学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项目主编以及参与编写的核心专家均为国内知名的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和批评家,作者队伍决定了项目的可信任性和可完成性。著名文学史家丁帆教授担纲牵头,组织发动了江苏省高校的科研力量,阵容强大、梯队合理,尤其是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全力投入,可以更好地保证《江苏新文学史》优质高效的完成。

会上,专家们对《江苏新文学史》导论部分的梳理、文学史的线索、体例的统一、入史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江苏新文学史》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后期的审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听取了江苏省作协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关于《江苏新文学史》项目情况和编撰工作的汇报,他认为江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重要,特别是明清以来江苏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年新文学是江苏文学的辉煌时期,有责任认真回顾梳理,展现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他要求从四个方面做好后续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政治标准、政治要求,树立正确党史观、历史观,在统稿、审稿中贯彻政治规矩的各项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中有优秀作品也有糟粕,要批判性继承;二是要更好地体现《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坚持原创性与权威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系统性与全面性有机结合;三是要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学术意见,开阔学术视野,积极发挥编撰人才队伍的一流学术水平;四是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科学安排出版时间节点,做好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人知道《江苏新文学史》,扩大其影响力。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江苏新文学史》编委会组织召开第一次集中审稿会议,用两整天的时间交流了一审情况,对12编29卷书稿逐一进行讨论。会议明确了审稿工作的四点要求:一是要严格政治标准,使用中性、客观的价值表述呈现历史,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表述要准确规范;二是力求在内容上避免学术性硬伤,细节上不疏忽遗漏;三是重点强调体例的统一,巧妙处理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文体中的呈现方式;四是要依据项目进程安排,把握好时间节点,保障《江苏新文学史》项目的顺利出版。

2021年12月24日,《江苏新文学史》第二次审稿人员会议和全体编撰人员会议先后在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江苏新文学史》12编29卷各编主编和各卷主编,要求主编们担起重任,按照《江苏新文学史》的体例要求和审稿意见,层层把好质量关。在全体编撰人员会上,丁帆对前一阶段的审稿情况进行了通报,他提出文从字顺、逻辑清晰是编撰文学史最基本的要求,各卷撰稿人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谨慎避免各种硬伤,致力于编撰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学术考验的文学史巨著。会上,编委们还对查重中发现的问题明确了处理意见,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学术规范标准,不给这部学术巨著留下隐患。

《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历史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站在中国文学史的高度,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既注重文学史料的详实,又注重文学史观的科学多元,力求为江苏百年新文学留下一部可读、可信、可用的学术精品。目前,《江苏新文学史》文学史部分12编29卷预计于2022年2月底前完成修改,《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40卷将于1月中旬提交稿件,编委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史料编的审稿工作。

2022-01-14 ——《江苏新文学史》编撰项目稳步推进 □孙一楠 1 1 文艺报 content63306.html 1 为江苏百年新文学留下学术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