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

从“观看之外”看“观看之内”

□吕 鹏

我一直觉得做电视批评的人,相较于电影批评,很多工作会显得“不可见”。人们熟稔于影评家的角色,而电视批评所处的身份却并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于是那些坚持不懈做电视批评的人,我总是有些心有戚戚地钦佩的,于是会引而为精神上同道之人而珍之惜之。当拿到何天平的这本继《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之后的《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时,颇有些见猎心喜,急急地就翻看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文章此前就有拜读,依然唇齿有香、回味悠长。作为电视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能见国内为数不多的人将电视批评作为一项事业在做,并且能够结集成书,也多少有些作为共同体一员的欣喜。

在本书中,作者透过以电视剧、电视综艺、电视纪录片为主的文本,揭示或讲述了“观看什么”和“如何观看”的问题,勾连了电视文本与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层小闭环;同时又将电视这种文化形式与产业经济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连接,形成了第二层闭环。两个闭环之间的关联与问题的解决,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批评追求和作为一个电视批评家的学术探索。

“观看之外”如果可以称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等的发展对于电视这一行业的影响和作用的话,那么所带来的方方面面自然会影响我们的观看之道。于是乎科技真的改变了我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方式,剧集、综艺、纪录片早已不仅仅属于电视机,因之其文本的内涵及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的,剧集、综艺、纪录片也不再局限于依托电视台播放的单一“线性”逻辑,拖播、倍播乃至全部剧集释出的“网飞”模式,都让“观看”变得自主、自由而又难以把握。而这中间所呈现的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对于电视资源的获取、观看方式和行为也呈现了极为不同的态势,所给予的似乎是对电视批评者更加严重的挑战--适应这些、了解这些、把握这些,最后用文字呈现这些,当然要让读者信服这些。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用《观看之外》这本书,很好地对这些作了回应,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脉络,这对一个青年电视研究者而言十分难得。

而相对的“观看之内”,则要回到电视批评家的主体性考察。以我目所能及之处,近年来轰轰烈烈繁花似锦的影视业,创制和生发了众多电视批评人物与组织,大体有三类。

第一类是伴随着影视业的火热,为了满足观众更迅速的消费需要而产生的大量影视媒体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将电视和网络视听批评极大地普及化,大体上承担了为更多元和多数的受众在海量的视听内容中进行筛选、把关和介绍的任务。于是乎,因为这些公众号与背后运营它们的群体的出现,使得电视批评的从业人群基数实现前所未有的扩大。不过这种基础性的或者简单基于评判式和介绍式开展工作的从业人员,似乎尚没有足够的沉淀上升到更为专业的批评家地位。

第二类则是跨界与兼顾者。文艺批评是个大的概念,实则是因为文艺作品的概念和范畴太广的缘故。做文学批评和电影批评的专家学者或批评家,虽然有着自己的理论脉络和路径取向,但因为电视这种大众化的媒介形式与表达,似乎谁都可以参与一下,因此也有不少跨界而来或兼而有之的电视批评家出现。然而囿于原有的批评形式所形成的惯性,改行或跨界而来的批评作品虽也有亮点之处,虽也有一些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作者出现,但更多的可能是呈现出水土不服,盖因电视的批评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这也是需要训练与体悟的。

第三类则是持续深耕电视批评创作的群体。我的这种随意而又任性的划分,并不是有什么领地意识,似乎一亩三分地不得外人染指一般,而只是觉得电视批评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也是觉得对于像本书作者这样一以贯之地进行电视批评的人应给予应有的鼓励、重视乃至尊重。作为一种大众的文艺形式,电视一方面勾连产业,一方面勾连平台,一方面勾连观众,一方面勾连社会生活。虽然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也是如此,但是电视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几乎最大形式上能够集成社会共同体的形式。而在此过程中,并不显见而又处于相对边缘地位的电视批评家则可将这基本的四个方面串联起来。于是,电视的批评不单只是电视文本的批评,更加延伸到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观看之内”所应关注和开拓的如作者所谓的“观看之外”了。唯此,才是作为一个电视批评家的专业体现。

回到这本《观看之外》,作者用“个案深焦”“类型启示”“现象探究”和“文化思考”四个方面将其近年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流行影视文化的思考,从微到宏地进行了分类批评和研究思考,行文之中每每有亮点浮现,也给予人启发,颇值一读。期冀本书能从“观看之内”给予人们更多“观看之外”的思考和研究,从而使电视研究焕发更多批评精神和理论力量。

2022-04-11 □吕 鹏 1 1 文艺报 content64351.html 1 从“观看之外”看“观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