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中国

焦裕禄精神的开掘与升华

□李炳银

高建国要写《大河初心》的事,我知道的比较早。当时他说要写焦裕禄,我心想,从1966年写到现在,那么多人写了焦裕禄,出现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你现在还怎么写?但我知道,建国是有军人作风的,我看过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和中篇报告文学《本世纪无大战》,相信他会非常用心地去写好这部作品。3年后,当我看到作品初稿时,感到确实不一般。这部作品,是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厚沃土中精耕细作,忠于历史事实并顺应世道人心,对焦裕禄精神流变史做出的独具匠心的文学解读和精彩呈现。

文章合为时而著。重新书写广为人知的重大题材,必然蕴含着作家对现实呼唤的深切体察以及对焦裕禄精神的当下意义与价值的准确把握。高建国青少年时代就受过焦裕禄精神的化育,对党的这一宝贵财富有着独特认知;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丰富阅历,使他对今天践行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紧迫性有着更为真切的感受。他以发自人民心底的深情呼唤和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执着探寻郑重宣示,在奋进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力弘扬与自觉践行焦裕禄精神。正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作者确立起书写焦裕禄精神的文学坐标,形成了述往事、知来者的深厚历史自觉与文化自觉。从一开始,这部作品的创作,就被放在一个很高的政治基点之上。

时隔半个多世纪重写焦裕禄,新的开掘、新的发现至关重要。作者不畏艰难,十多次到兰考寻访,多次踏勘焦裕禄家乡和他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广泛接触并采访熟悉焦裕禄的干部、群众、党史工作者,作品所涉及的人,存世的差不多都见到了。对一些存疑和有争议的事,刨根问底,逐一查证,重原始材料,重新闻报道,重亲历者和目击者经过印证的回忆,有的事情从不同角度分析后再认定。这种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很多报告文学作家都难以做到,但高建国做到了。正因为他走到了现场,走到了事件本身的环境中,走到了当事人或知情者面前,所以他提供的史实非常真实准确,不仅发现了许多湮没在历史深处的重要史料和细节,而且对过去一些不实、偏颇和不准确的书写作了矫正。这是焦裕禄精神成长史的一份真实的全记录。没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没有无愧天地的文学良心,是不可能对这样一项再现精神铸造史的浩大工程,作如此绵密深入的考察和开掘的。

集中笔力写伟大精神的成长史、流变史,这是本书在同类题材中突出重围进而打开创新之门的锁钥。我甚至以为,作者对焦裕禄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高于以往的书写者。这也是时代发展和党对焦裕禄精神铸造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当年,穆青等优秀新闻工作者写出了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光辉形象,为党的精神宝库贡献了具有永恒价值的财富。在民族复兴伟业呼唤强大精神动力的今天,人们更渴望了解焦裕禄及其精神是怎么来的;当年兰考那么困难,焦裕禄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走进国人视野并为大家认可的;在时代嬗变、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人民为什么还一往情深地怀念这位伟大的儿子。这部作品应运而生,为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和发展绘出具有标识意义的精神图谱,使人们对伟大精神的前程来路有了一个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不仅为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党史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材,也为新时代主题创作的百花园增添了绚烂多彩的花朵。如果说穆青他们当年写焦裕禄是基于一种感动和为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开掘新的动力源的话,那么,今天高建国再写焦裕禄,则是在深入考察焦裕禄精神几十年来春风化雨洒江天的传播史、演进史之后,对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深远考量的一种理解。这本书令人信服地昭示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给他千古江山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律。

作品写了穆青他们采写焦裕禄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小时候唱歌颂焦裕禄的歌很感动,觉得这个先进模范人物很纯粹、很高大,但不了解在挖掘宣传焦裕禄这个英雄人物事迹的过程中,还有那么曲折的过程,还有那么尖锐的不同意见,还有那么严重的斗争。作者以史家的严谨和感人的笔触,写出了伟大精神铸造中的风雨和坎坷,写出了历史过往中那些令人唏嘘、感人至深的细节,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既有报告、又有文学,把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内容、丰沛的思想、多样的书写,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堪称当今报告文学创作中颇具独特性的佳作。

2022-05-06 □李炳银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46.html 1 焦裕禄精神的开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