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中国

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面向时代的文学观

□刘 琼

写出《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这样一本书,需要特别充足的准备。作者要对这个人物本身感兴趣,对事件本身感兴趣,要进行大量采访和长期跟踪。作品里的人物和事件都有生活原型,而且是广为人知的人物典型,也是大家关注的题材,创作难度非常大。

现在看来,这本书完成得很好。从序章开始,到最后结束,贯穿匠心,体现了鲜明的文艺观。我们的文学写作应当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抒发情志,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记录历史、记录时代。以这本书为例,作家认为焦裕禄这个题材有价值,不仅写出来了,还写出了精神气质。这支笔不仅要描述、要体现,还要思考。

这部报告文学,让历史和历史人物走到了前台,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了焦裕禄是怎么“长成的”,焦裕禄精神是怎么坚持和发扬光大的。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小段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宽度和长度的精神史。在这样的历史坐标里写一个人、一群人和一种精神,才有高度。

作品主人公的深度,是通过对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深入挖掘体现出来的,通过一个人和一群人来展现时代,多面向、多角度、更加全面地呈现事物的真实样貌。所以说,《大河初心》的写作具有历史意识,把题材、人物和事件放在整个历史大背景下写作。这个历史的大背景,首先是地理环境的书写,从黄河兰考东坝头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起笔。黄河在这里改道,书中写了历史上的治黄,写了党的几代领导人怎么治理黄河。正是在这样的地理历史背景里,焦裕禄在一个历史节点上出现了。对于历史,焦裕禄是偶然的,但对于焦裕禄来讲,又是必然性的存在。作品由此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解放战争开始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兰考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历史意识非常突出。这样丰富宏阔的书写,特别考验写作者。作者的政治站位很高,不仅仅体现在作者的政治态度上,更体现在他的整体观上,他把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理解都写出来了。书中人物的行动和他的内心逻辑,能够形成动力关系,这样写,作品就不是平面的了,而是有历史的思维在里面,可以把我们带入未曾经历和体验的年代中去,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第一手的材料,让我们了解了过去不太了解或了解不太准确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

焦裕禄精神的培育、形成和传播,不是靠哪一个人,而是靠一群人。书中再现这个传播过程时,从穆青等人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问世、《人民呼唤焦裕禄》发表,写到党的几代领导人对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和传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重视和关怀,再写到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尊敬和在兰考开展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清晰地描画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焦裕禄精神的托举和铸造。我们党的初心就是这样铸造出来的,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焦裕禄成长为一个精神楷模,里面有家教、家风的影响,有个人的努力,更有组织的培养。比如,参加武装斗争、参战支前、做共青团工作、投身工业战线并到大学学习、重返农业战线挑重担,等等,这些经历对于成就焦裕禄都不可或缺。同时,也离不开周边人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作品把焦裕禄及其精神的书写,放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有了这样一个背景,焦裕禄的成长和焦裕禄精神的形成才令人信服,对焦裕禄的书写也才能准确到位。

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里说的现实针对性,包括现实主义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书中描写焦裕禄精神的成长史,既把光辉的一面写出来,也把光泽背后凹凸不平的质地写出来。我们阅读到的,不光是有光泽的东西,还有鲜为人知的艰难和曲折,这是呈现焦裕禄精神形成过程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辩证还原。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从这样一种写作立场出发,作品就能够立起来,读者才会真正了解中国为什么能够产生焦裕禄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会产生感人至深的焦裕禄精神。

作品对新闻记者在发现和树立焦裕禄重大典型中的作用的描述,也让我很受触动。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是从焦裕禄被发现和焦裕禄精神诞生而引发的深切感悟。传播中国精神,始于一纸一墨,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

2022-05-06 □刘 琼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47.html 1 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面向时代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