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

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研究

——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望道》读记 □傅逸尘

徐锦庚的长篇报告文学《望道》(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出版故事为主线,生动讲述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历程,凸显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巨大影响。徐锦庚站在大历史观的思想高度,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历程为背景,将世界风云与中国现实进行了深入比较,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甄别、判断和研究,梳理出马克思恩格斯著述宣言和陈望道翻译宣言的由来,写出了《共产党宣言》那种昂扬的时代激情、鲜明的政治观点、坚定的批判立场、强大的思想号召力和改变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命运的伟大精神力量。

作为“回望建党百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2021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望道》将马克思的成长史、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共产党宣言》一书在中国的传播史巧妙地熔于一炉,把中国革命放到世界革命的大格局中来考察,提炼作品的主题立意。其中既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结点、事件都有所涉及,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诸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许多微观的细节描写,如《共产党宣言》译者的选择,陈独秀如何经人推荐辗转找到陈望道等,徐锦庚对这其间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都交代得清晰明了。作品兼具学术研究的厚重与文学叙事的美感,在一些场景描写方面非常精彩。比如,描写马克思奋笔疾书《共产党宣言》时的最后段落,写完最后一句话,“他把鹅毛笔往后一扔。鹅毛笔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形,飘飘扬扬地落到地板上。滴下的墨水连同笔一道,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叹号。”《望道》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文学想象,类似这样既贴近历史现场又反映人物个性风姿的段落,在书中俯拾皆是。

感染力强烈的语言表达以及扎实缜密的史料分析,使得《望道》成为一部描摹人类崇高理想追求者群像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尤其是对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形象塑造和刻画入木三分,如陈独秀的豪情、李大钊的沉稳、胡适的胆小,虽着墨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作为该书的主人公,书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书写陈望道的传奇经历,将他的个人抉择置于时代主潮之中,展现他对真理的上下求索和对信仰的不懈追求。对陈望道的求学、成长、做学问等人生经历进行了细腻爬梳和整体呈现,凸显了他作为一个具有思想深度的知识分子的特殊贡献和风采。

历史编撰尽管不可避免地有着文学性的描述,但总是依赖历史事实而寻求历史的真相,无论这种寻求可能有多么复杂和困难。历史学家的叙述无疑具有文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具有文学性的叙述会否导致历史真实或事实的揭示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锦庚面临的考验既是历史研究层面的,亦是文学叙事层面的,更是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的问题。作者需要在大量材料中有准确的甄别,有独立的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特别是对某些为人熟知的历史细节和典故做了大量的考证,也指出了典故中的一些谬误。这在本质上说是在用叙事的方式研究中国革命历史。

对于无法亲历甚至无法通过采访而抵达的历史现场,徐锦庚展现出在梳理历史脉络、研究历史文献、论证和阐述史实方面的过硬功夫和强大能力,以一种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研究的方式,重返、重建、重审历史现场,搭建起一个跨越百年时空的、文学与历史互鉴、今人与先辈对话的场域。这种叙事研究不同于逻辑层面的理论研究,关注和书写的是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经验,意在丰富或者是填补被遮蔽和忽略掉的历史经验和生命存在的裂隙。这就使得越来越多溢出人们认知惯性的新鲜史料得以被更加准确和贴切地打捞和使用,使得那些不被重视的个体生命经验在宏阔历史浪潮的淘洗下留下了细微却清晰的痕迹。

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重心的下移,有助于改变传统史学偏重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偏向,从而使更多的研究领域得以走进读者的视野,也使得曾经被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视角所统摄的重大革命历史叙事,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思想的面相。从这个角度来讲,《望道》书写的不仅仅是《共产党宣言》诞生以及首部中文译本翻译、出版、传播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对这样一个小切口的历史事件多维度、多视角的钩沉和打捞,进而折射出中国早期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们的心路历程、理想信仰和精神存在;通过个人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与命运转折,深刻揭示出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与社会文化变迁。

2022-05-09 ——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望道》读记 □傅逸尘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83.html 1 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