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

撬动的杠杆

□黄宾堂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一个宏阔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某种角度说,农民和乡村源源不断地给国家的现代化输送着血液和能量。然而,今天的很多乡村瘦了、荒芜了、空心化了。乡村振兴既是一种反哺,同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大战略。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没有先例,全国各地无数有识之士都在探索各种办法和模式。在出版界,乡村振兴题材是主题出版的一大类别,推出了数量不少的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但读了沉洲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还是让我感到新鲜、振奋和感动,书中的信息量非常密集,启示作用、示范作用和可操作性也很大。书中的三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以“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推行的公益艺术教学,撬动自证系统和他证系统,从而打开人的精神创造空间。这一点非常具有独创性和爆发力,初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公益人士林正碌老师正是以其独特的思维和实践不断地创造奇迹。双溪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墙上《学画准则》的第一条,要求学画者对着有感觉的实物进行写生,不临摹照片和他人作品。这是通过绘画唤醒人与生俱来的个性自由和独立精神,提升归纳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因为艺术的价值不在像与不像,而在于饱满生命的体验。在这里,林老师打破了固有的学院派式的技巧条框,重新定义了价值的认知系统,唤起蛰伏于人们心底的激情和自由表达的创造力,所产生的作品极具个性化。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并不专属于“高贵”的人群,不论老小贫富、不论残疾乞丐,人人都可以拿起画笔,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便打开了人人平等的“自证”通道。林老师在漈下村、双溪镇、龙潭村的公益艺术教学成果,已经充分证明绘画对于人、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精神提升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接下来,林老师又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打破了物理空间囿限,世界在同一平台上得以相互关联,使那些零基础却独具个性的油画销往全国各地,从而完成了“他证”过程。这种自证和他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在享受到自己创造成果的同时,树立了自信,挺起了脊梁,优化了内心。对内心得到优化的农民而言,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观念视野、平等友善等等,关于这些,书中有大量的例证。乡村振兴需要很多必备条件,但最关键的主体还是在地农民。不少地方的做法是给予式的,给资金给项目,但唯独忽略了主体的造血功能。提高农民的素质,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自信自强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真正振兴,这正是林正碌们探索实践的意义所在。

第二,以古村落保护撬动乡村振兴的人气瓶颈。没有人气的空心村,一切可能皆为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古村落保护,但更多的思维是企业的房地产开发,与村民只有商业的一次性补偿关系,没有“乡愁”的灵魂了;或修旧如旧的复原,却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空有修缮一新的古村落外貌,只能吸引旅游层面的漂浮人群,不可能留住真正驻扎的根。屏南县在龙潭的文创项目是采取让城里人出资认租的方式,修复改造废弃祖宅,外表保留古厝的样貌和肌理,使用传统榫卯结构的工艺和材料,内部则改造成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空间。老宅有传统,环境有诗意,吸引城市新村民入住,享受田园生活;村民手握产权,不用掏钱还能收到租金,15年后房子归还自己,实现双赢。城里人有钱有能量有视野,在这里消费创业、孵化产业,这就有了商机,又吸引在外的村民回流;原住民的回流,使传统的风俗等民粹也回来了。龙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就是这样,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登台表演,释放自己的人文情怀;作为国家非遗的红曲黄酒酿造技艺也是这样,重新焕发光彩之后,通过互联网平台销量大增;而城市来的新村民的生活方式,又催生了咖啡厅、酒吧、图书室等各种休闲消费空间。风俗活了,精神亮了,这里有根有魂有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吸引来更多人群。过去在城市里是被规划的人生,来到这个有人气的乡村是规划自己的人生。沉寂多年的偏远空心村现在成了网红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下,生机勃勃。

第三,以责任、担当和创新思维撬动乡村振兴的条框藩篱。阅读《乡村造梦记》,常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村干部的胆识、担当和创新作为而感动。乡村振兴的情况和条件千差万别,会遇到很多政策条框藩篱的制约,不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寸步难行。因此,不能让那些在工作中敢于开拓创新的基层干部流血流汗还流泪。比如招投标的第三方制度,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工程而言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需要,但在乡村的建设中却成了掣肘。县乡村三级组织经过不懈努力,用事实说话,终于倒逼国家相关部委出台文件,在农村小型项目中不必再经过第三方。又比如,基层干部将农民的土办法提炼成的“工料法”,也被纳入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中。而恢复乡村“完小”教育,是留住村民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又遇到编制、执业资质等政策的限制,他们用招募志愿者、募集善款等办法,取得了有关部门撇开“控编”、先探索先试行的承诺;还有乡村治理的各种制度配套的完善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有责任感、使命感、敢作为、不怕担风险的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披荆斩棘的作为,国家战略的宏图才逐渐变为现实,他们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群体。

《乡村造梦记》写的并非梦想,而是中国梦现在进行时里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是当下乡村振兴的一种可能性、一个大方向、一条新路子。

2022-05-09 □黄宾堂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85.html 1 撬动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