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副刊

一位医学专家的百年守望

——《大医百年》创作谈 □杨红昆 朱 镛

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家园,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是一方神奇的秘境,让人如梦如幻。

这里是一块丰富的乐土,使人目不暇接。

美丽、神奇、丰富是徐迟老对云南的总结,是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和起源,人们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夜晚,当我们站在云岭高原,站在澜沧江和湄公河的连接处,身处热带雨林的寨子里,力图去还原李桓英当年在云南的漫漫行医轨迹。但能供我们感受的东西,都被岁月抹平……“琵琶鬼”们已随岁月远去,要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因,村民们的生活早已归于平静。而昆明近郊的原昆明生物研究所,已是人去楼空,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的马海德、顾方舟、汤飞凡、屠呦呦们,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2021年,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的麻风病学专家李桓英,在百岁华诞之年,荣获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称号。为此我们决定为她立传,力图去还原李桓英当年在云南的漫漫行医轨迹。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麻风病几个字,触发了我们遥远的、笼统称为瘟疫的传染病记忆。不仅是麻风病,云南人的记忆中,流传的故事跟传染病相关的非常多,特别是西南边陲,更是长期深受传染病的荼毒。最令人谈传染病色变的,当属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云南思茅(现普洱思茅区)在疟疾肆虐下,从1919年开始的30年间,从常住人口7万余人的繁华边贸小城,到1949年思茅解放时,坝区人口已不足2000人。

这仅仅是疟疾。新中国成立前,各种疫疠在云南肆虐,除了鼠疫、疟疾、霍乱以外,还有天花、麻风、麻疹等多种烈性传染病,使无数无辜百姓过早地失去生命。

遗憾的是,亲历这些疾病蔓延恐慌的人们已经所剩无几,各种传染病的危害成为被湮没的历史,导致公众对我国传染病的了解近乎空白。因此我们不能只知道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还应记住更多的传染病专家。是他们携手筑起了卫生防疫的屏障,将各类传染病阻拦、消灭,守护人类的健康。

李桓英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位1946年便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的“大医”,甚至鲜为人知。

2020年以来,全球饱受新冠肺炎病毒袭扰,《大医百年》意图用丰富的资料、现场的记录、大医精神的具化,不限于从一个维度认识传染病、流行病,而是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客观思考这一现象后面的深刻意义。

这种让人皮肤溃烂,针戳或刀割没有任何痛感,恐怖到令人不敢目视的传染病,曾是人间的噩梦,在医疗条件缺失的时代,得病后的遭遇比乞丐和犯人还要凄惨。被赶走、独居、毫无自尊的自生自灭是麻风病人的生存常态。在云南,最典型的当数昭通天坑中的麻风村。这个天坑在镇雄县,名字叫大锅圈,是火山喷发遗留下来的大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新中国成立以前和初期的麻风病人,从坑顶用绳子编织成的梯子放下去隔离。除了按时投放药品和粮食,基本与世隔绝。在边疆地区,则是被赶到聚集区,众多麻风病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人人避之不及的麻风村。

恐惧是有理由的,麻风病的潜伏期可以是几年,而且无形无色,惟一的办法,就是与世隔绝。

为此,诗人张二棍在《天坑下》这样写:垂绳的人早已离开,绳子/在吊坠过最后一个人之后,就开始了/腐朽。只有麻风病人们/留了下来。/他们宛如/一个个高僧,需要朝夕/面对着,这万仞悬崖/一遍遍,功课般/呼喊着每一个亲人的名字/那此起彼伏的喊声,在天坑下久久回荡着/——让那些喊声多回荡一会儿吧/他们一直喊着,就会忘记了疼痛/他们一直喊着,就不会绝望。

云南独特的疆域特点,导致长期饱受疫病袭扰,比如登革热、天花、鼠疫、出血热、麻风、牛痘、痢疾等重大传染病。传染病带给人们的悲惨遭遇让人沉痛无比,也为拯救者“大医”们提供了施展学识、展开救治的空间和机会。许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医学专家、学者,带着责任和使命,为云南这块土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汗水和心血。他们的生命、情感都与云南这块土地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叫马海德的外国医生加入了中国国籍。他一直在中国行医,四次到云南开展性病调查,培训和指导性病、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他致力生产的疫苗曾广泛服务于二战同盟国,成功遏制了1950年华北大范围的鼠疫,拯救千万人免于死亡。1961年,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便是他研究的方法,比世界早了整整16年。还有中国最伟大的病毒学专家之一、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病毒学之父”的顾方舟。他和他的团队在云南昆明西郊花红洞的山上研制生产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让全中国最终消灭了这个令人恐惧的疾病。60多年来,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的屠呦呦献给世界的礼物是造福人类的青蒿素。这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科学工作者,与云南这块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留下了世界领先的医学成果,让人们得以免除无谓的痛苦和恐惧。

在这群“大医”中,百岁老人李桓英桂冠上的光芒丝毫不弱于同行,她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探索精神,改变了世界麻风病的现状。

1983年,李桓英率先用两年时间实施“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曼南醒麻风寨,进行我国首例现场防治试点,经两年的努力和十年的监测,短程联合化疗取得完全成功,1985年在云、贵、川三省全面推广,得到WHO的认可,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各国推广。李桓英连续十几年亲自深入麻风地区,对接受治疗的病人进行观察研究,极力支持对麻风病人应该开放,实行院外规则治疗,在治疗中可以正常就业、就学,使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后来的20年时间,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多次请国际专家授课,为基层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骨干。经她为云、贵、川地区申请与世界卫生组织协作项目治愈的麻风病患者达10000多人,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1999年,中国98.6%的县(市)消灭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取得成功,李桓英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李桓英没有辜负前人的心血,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她首次提出的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以世卫组织的名义,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正如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所说:“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她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她视病人如亲人,精心医治、破除歧视,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她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勇于探索创新,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破解麻风病防治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鲜明体现了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生命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每当听到山东援鄂护士张静静的女儿撕心裂肺的呼喊:“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喜欢你!”我们便泪流满面!

张静静生前留给我们的遗言便是“愿以吾辈的青春,守护这盛世的中华”。这是几代医护工作者的铮铮誓言。

2022-05-30 ——《大医百年》创作谈 □杨红昆 朱 镛 1 1 文艺报 content65006.html 1 一位医学专家的百年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