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谭

取艺于民,还艺于民

——内蒙古“二人台”调研报告 □魏力群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与“民间小戏”专家组成员,赴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乌兰察布集宁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准格尔旗等地,走进剧团、学校、乌兰牧骑、文化大院、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活动时间短暂,走的地方挺多,行程安排显得比较紧张。在当地民协、相关团体和民间艺人的协调帮助下,我们的收获非常大。深切感受到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漫瀚调的历史久远,它们都是蒙古族和汉族深度交融的艺术,也感受到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群众基础,它们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显现出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多姿多彩。

一、内蒙古“二人台”概况

“二人台”艺术流行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及与其相近的河北、山西等地,并且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河北康保、山西河曲、陕西府谷的二人台,而内蒙古有乌兰察布二人台、呼和浩特二人台、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共3项二人台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其中土默特右旗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和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举办地。在土默特左旗,有中国二人台教育基地——旺旺艺术学校。内蒙古已成为全国二人台艺术的交流中心,二人台已成为内蒙古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内蒙古二人台的表演艺术团队包括有专业剧团、民间班社、乌兰牧骑演出队、农村文化大院以及民营的非营利性二人台艺术学校,总体显示出其具有比较强的演出实力和受众基础。其中二人台专业剧团和乌兰牧骑演出传统剧目比较少,80%是新编现代小戏。而民间二人台班社则很少有新创作,主要演出传统剧目,只有少量由文化馆帮助编写的创新小剧目。

二人台表演技艺丰富多彩、风趣幽默,且不乏像《走西口》《回关南》等经典剧目,但在文化大院和农村班社基本没有年轻人和年轻观众,演员老龄化严重,演出技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在二人台专业剧团和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年轻演员比较多,又比较多地融入现代作曲、舞蹈等元素,表演适合城镇青年人欣赏,但已失去传统剧目的乡土味道。

二人台表演形式包括山曲、牌子曲、小戏等多种形式并存。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我们与当地专家和演员探讨分析了二人台东路、西路的分界与表演差异。二者在方言和主要伴奏乐器方面有差别。东路多为戏曲形式,西路多为说唱、对唱、民歌形式,而且我们认为其说唱、民歌的表演形式应该是二人台小戏表演的前身。

二、“二人台”保护发展生态保护状况调研

在专业院团的调研,我们主要观看了乌兰察布二人台剧团演出融入创新的传统剧目《回关南》、走访了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出队。

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的前身是“土默特旗歌剧团”,该艺术团属于全额拨款一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室)、编创室、戏曲队、歌舞队、乐队、舞美队。现有演员40人,其中在编人员19名,同工同酬人员3名,政府购买服务人员16名,合同工2名。演职人员平均年龄29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4人,同时完善了内部机制与设施设备。作为一支正式编制、装备精良、人才汇聚、演艺精湛的地方文化艺术工作团队,曾经多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一类乌兰牧骑”并荣获“二人台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内现有二人台民间小剧团30多个,常年参与演出人员1200多人,覆盖面达5万余人。可以说,二人台在土默特左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土默特左旗的二人台早期也是属于“丝弦坐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分角色化妆演唱。在表演动作上,吸纳了秧歌的动作;在表演服饰上,吸纳了晋剧的服饰道具;在唱腔风格上,借鉴了晋陕冀地区的民歌的唱腔,在乐器演奏上,丰富发展为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所以也称为“二人台小班”。在最兴盛时,该地二人台剧目发展到800多个,如《出归化》《珍珠倒卷帘》《报花名》《画扇面》《走西口》《挂红灯》等。二人台牌子曲有140多个,如《九连环》《上南坡》《吊棒槌》《黄莺亮翅》等。

土默特左旗盛行二人台,业余剧团最多达到125个,艺人达2500多人。他们也对二人台表演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他们在保持二人台原“味”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腔”的效果,更增添了二人台的演唱特色,在唱腔中,改变了二人台间奏少、死板的状况,吸收了西口调的间奏特色。同时,按照剧情和剧中人物性格灵活运用起板曲,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采访专业院团之后,我们又实地调研了敕勒川镇白银厂汗村文化大院,并观看文化大院和二人台传承人表演。农闲时节,村民们聚集于此,台上好戏连台,台下掌声不断。村里的二人台文艺队共有20多名队员,都是村里喜爱二人台的乡亲们,他们中大多数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文艺队的队员们自备乐器和服装,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演奏乐器,有的负责表演,有的队员既能表演,又能演奏。他们平时所表演的节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探病》《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对花》《拜大年》《卖碗》等曲目。节目以其生动性和通俗性,深受群众喜爱。

三、“二人台”传承形式、途径情况调研

如今,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电影电视的普及,二人台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濒临危机,对于二人台的保护已是艺人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二人台”专业剧团尽管在剧目与表演形式上有许多改革创新,甚至参加调演还获得现代奖项,但其演出市场依然不太景气,院团对传统剧目的传授并不多见。

许多民间二人台班社由个人承包,多流散在偏远地区,只在农闲时或遇红白喜事才能维持演出。绝大多数民间班社生存艰难、传承困难,演员老龄化严重、演出市场萎缩,这些问题直接危及二人台戏班的生存,其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而农村文化大院的二人台演出,则属于自娱自乐性质的老年人活动,基本没有年轻人参加演出或者学艺。还有许多老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大多收不到徒弟,农村年轻人很少有兴趣学习。

二人台的发展必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与时代同步,与当代人文观念、思维方式、生活节奏相适应的新剧目和新形式,培养新一代观众群。

目前,内蒙古各地二人台传承人建立了培训基地,定期深入学校教学生学习表演,现已培育出许多能完整演出的二人台学员。近几年来,土默特右旗在旗博物馆专门设立了二人台艺术馆,在旗职教中心开设了二人台乐班、二人台表演班,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经常组织二人台进校园活动。

位于土默特左旗的“中国二人台教育基地——旺旺艺术学校”创办于2003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二人台艺术学校,承担着中国二人台教育基地的挖掘、传承、发展、创新等任务。学校采取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学校生源全部来自农村,学校不收任何费用,克服了艺术教育成本高的困难。学校创办以来,实施“重基础课程,创艺术特色,出一流质量,育特长人才”的治校方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二人台艺术人才。目前在已毕业学生2000多名中,有300多名学生被四川、天津、北京、深圳等地录用,其他部分充实到各地二人台剧团。

四、“二人台”艺术的传承窘境和发展前景

经考证,二人台产生于土默特右旗、发展于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右旗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小戏班、民间剧团和专业剧团”并存的五个阶段。经过中原黄河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长期碰撞,在蒙汉民歌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的汉族舞蹈,创造了有唱、念、表演、服饰、剧情的二人台演唱艺术,后逐渐流传到晋陕冀等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特点。

受大环境的影响,二人台所面对的不再是与传统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竞争,而是面对诸如与电影、电视、网络演艺、快手视频等新的艺术形式的竞争,二人台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需要二人台表现现代生活,以当代审美意识创造新的审美风格,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二人台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创新首先需要保护好传承人,承传其技艺,着力培养青年后备军,培养好二人台创作团队。同时充分发挥媒体、文化大院、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的传承传播作用,提高广大民众对二人台艺术的认识度和保护参与度。要保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优长属性,取艺于人民,还艺于人民,使二人台艺术展翅高飞。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2022-06-29 ——内蒙古“二人台”调研报告 □魏力群 1 1 文艺报 content65414.html 1 取艺于民,还艺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