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文明杂糅与文化对话

□刘小新 陈美霞

文明交流互鉴伴随着人类历史移民进程与世界全球化交往趋势而不断推进。华文文学是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字结晶。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祖国与移居国之间双重跨域的经验建构,从而自带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特质。因此,华文文学书写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感性形式与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则是促进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因素。易言之,人类文明互鉴视野为我们重新阐释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参照与文化框架。

首先,华文文学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美学界面,是比较文化研究与比较诗学研究的一座学术宝藏。华文文学文本充满互文色彩,富有多元文化特征与文化主体间性。海外华人作家在求学、工作历程中,既展示了自己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在与世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冲突融合中,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与创新性,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华文文学创作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华文文学的海外传播、接受更是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及发生作用的过程。换而言之,华人迁徙至海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打破民族、国家的界线,与世界文明深度交融的过程。华文文学作家的域外文明体验及其融合中外视野的世界眼光,为其作品带来不同于祖国大陆文学的异质色彩。例如,东南亚华文文学中既有王润华《山水诗》集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张贵兴、黎紫书文本的南洋风情、在地民俗。基督教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亦成为欧美华文文学的底色。华文文学作家身历多种文明,具有中外多重历史记忆与文化表征,其文本因而呈现出文明杂糅与文化对话的特质。易言之,华文文学书写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过程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借由阅读与研究的接受过程,华文文学成为不同民族、国家、文明之间联系与交往的重要媒介,以独特的美学界面实现人类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其次,华文文学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路径。儒家的士人济世情怀、佛教的超脱空无意识、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是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中国古典美学,也是沉淀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白先勇作品的佛禅意境、王润华诗作的汉字意象等等都是中华文明以文字形式感性呈现。海外华文作家大多客居异国,异质文明包围中更易体会中华文明的魅力及其保持的必要,中华文明也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不少华文文学文本在意象创造与意境营造方面有意延续中国古典的审美风格。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熏陶使得华文文学在结构形式方面呈现了中华文明的久远影响。同时,海外华人在地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潜在影响因素,无疑是华人族群自我确证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海外华人作家因为离散情境与漂泊情怀,在距离美学作用下,往往喜欢使用中国式符号意象,以寄托其人祖国情思与文化追忆,形成中华文明在华文文学文本的深厚的历史积淀。泰华诗人曾心诗作既有澜沧江、桂林等中国自然景观,也有中华文明历代伟人炎帝、屈原、诸葛亮、孙中山等。华文文学文本对故国山河、民族历史的生动刻画与记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同时,海外华文作家的历史叙事,以自身特有方式传达中华文明,使世界更了解中国。例如,旅外作家陈玉慧的《海神家族》以海神妈祖为线索,透过三代女性的艰辛与“缺父”的家族历史折射出台湾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小说文本穿插拜天公、丧礼、拜地官、拜七娘娘、安太岁、妈祖绕境或进香、婚礼、出生礼等闽台民间节庆习俗介绍。这些生老病死及神灵祭拜习俗是中华文明的地方形式。因此,华文文学文本以感性形式再现中华文明的信仰信俗、文化印迹,进而呈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时代变迁与现实形式。陈河的《甲骨时光》以穿越形式结构文本,殷商时空与甲骨文考古二重交织,在藏宝与寻宝、古代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图谱中,一方面呈现殷商文明这一中华文明已知的文字记录的最早阶段,另一方面则以文化考古折射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再次,在人类文明互鉴的宏大视野里,世界华文文学创作可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方式和抒情实践,华文文学研究因而具有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诗学构建的重要意义。华文文学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促进全人类相互理解与认同的感性形式,从而以文明互鉴方式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人在地化过程中日常生活经验与冲突融合同化的写照。海外华人跨国离散,在与所在国主流文化的协商过程中形成多重复杂关系,既要保留自身传统文化与民族认同,又要以和解、宽容的姿态应对不同生活方式、民俗信仰与伦理价值等方面的矛盾分歧,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化解民族隔阂。因此,华文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见证,以文明互鉴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打牢精神基础。同时,儒家学派的“仁”、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道家学派的“自然无为”都是中华文明底色,并潜移默化影响着海外游子。就文本内容而言,陈河的《沙捞越战事》在残酷战争中潜存的恻隐之心,以及对战俘的救助、医治,不无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子。此外,中华文明“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理想,对海外华人作家处理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不无启示。华文文学书写了时代变迁与历史转折中华人群体在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协力构建文化繁荣、和谐共生、幸福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验。因此,华文文学书写人类文明互鉴的作为,彰显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与理性交往方面的伟大智慧。

2022-07-22 □刘小新 陈美霞 1 1 文艺报 content65770.html 1 华文文学:文明杂糅与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