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科学的历史观 精妙的艺术创造

□李一鸣

辽阔的渤海大地,是一块浸透着先烈汗水泪水血水的红色土地,一方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感人肺腑故事的英雄土地,一脉承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伟大土地,是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缩影,也是难以掘尽的金子般的文学版图。

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是一部抗战叙事、人民叙事、民族叙事的作品。作者许晨、刘树松以科学的历史观、精妙的艺术创造,使沉睡的故事醒过来,令沃原的版面亮起来,让渤海的精神活起来。

以深情叙写还原了渤海老区人民用生命书写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抗日战争时期,渤海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为抗战胜利立下卓越功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解放区的三大战略区之一,其辖区北达天津,西到济南,南至胶济线,东连渤海湾,版图面积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多万,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平原作战的广阔地带、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作品再现渤海老区军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出生入死、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塑造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讴歌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英勇悲壮、气贯长虹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不同凡响的史诗品格。“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清河三杰”的景晓村、杨国夫、李人凤等英雄豪杰,怀抱炸药包、舍身炸敌堡的“董存瑞式英雄”侯登山,活活被敌人铡成三段、扔进池塘的“刘胡兰式英雄”吴洪英……5.5万英烈的鲜血浇灌了这块不屈的土地。挺进冀鲁边、血战“东王文”、伏击“魏家堡”、“清河反扫荡”,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就像砍不倒的青纱帐,守护着这块永恒的土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渤海魂》书写的正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以科学历史观唤醒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苦难辉煌的英雄记忆。渤海革命老区贮藏着壮烈恢宏的历史画卷,留存着气壮山河的奋斗记忆。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共产党人张隐韬、刘格平即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抗战爆发后,1937年11月11日,共产党员李健率领乡农学校武装,打响山东我党武装抗日第一枪。解放战争期间,渤海根据地20万人参军,人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80万人支前,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上前线。“部队打到哪里,就跟到哪里”,2.6万副担架、65万辆大车、30万辆小推车,车轮滚滚,渤海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共和国的黎明。陈毅元帅曾经十分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就是死了埋进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那搭袢推车的人群里,跃动着多少渤海群众!而且,从这里走出了我们革命军队的第四十三军、第二十八军、第三十三军、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等英雄部队。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从驰援山海关、挺进东北,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直到渡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白山黑水、西部边陲、天涯海角,都留下了渤海子弟的战斗足迹。尤其令人不堪回首、痛断肝肠的金门血战,大多是渤海子弟兵组成的二十八军,三个团9000余名指战员,在海战中一直打到弹尽粮绝,多少英勇的渤海儿女壮烈牺牲在海天之间,为军史留下一道永远的伤口!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康生在渤海区制造冤假错案,致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渤海革命老区的辉煌被遮盖。“文化是记忆的守卫”。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记忆的产品,它在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中形成,反映历史和终将成为历史的现实的进程,又推进社会历史的建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记忆力量,穿越被扭曲的真实,以理性的历史视野和感性的心灵体验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还原历史饱满丰富的深邃内涵,从而发现真实的历史世界。《渤海魂》正是以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抢救式的艺术挖掘,不仅拂去落在历史身上的灰尘,还原历史、揭示历史,而且留住历史、守护历史,让真的光芒照彻迷雾,把荣耀呈献给远去的先烈。

以卓异的艺术创造诠释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历史远去,精神长存。《渤海魂》作者之一许晨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经验丰富,此次以老带新的年轻作者刘树松,既出作品又培养新人。他们用思想透射历史,用脚步丈量岁月,用如椽巨笔写下这大地上的文字。面对丰富多彩的历史,一方面是坚固的、精确的、永恒的、真实的史实,另一方面又是零碎的、不确定的、处于建构之中的史料,作者以对历史深刻、明智、客观、理性的正确认知,在把握广阔的历史面貌和深层的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对于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事实进行了个性化表现,坚持文史互证、史实互鉴、史诗呼应、史传互通的艺术创造,解决了史料艺术化处理的问题,有效地使人穿透历史、透过文字,记住了一段历史,熔铸了一种精神,坚定了一种信念。

2022-08-12 □李一鸣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05.html 1 科学的历史观 精妙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