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光荣历史 峥嵘岁月

□孙 涛 黄发有

《渤海魂》是报告文学作家许晨与青年党史研究者刘树松携手完成的一部优秀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在近40万字的篇幅中,两位作者聚焦渤海区及其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光荣历史,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可歌可敬的革命英雄群像,深刻诠释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完成了对老渤海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回顾与精神巡礼。近年来,山东省作家协会在组织策划重大主题创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佳作频出。《渤海魂》即是其中一部旨在挖掘山东本土优秀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精品之作,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历史节点,该书顺利付梓出版,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

作为一部视野宏阔、内容翔实的纪实文学作品,《渤海魂》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精心择取素材、加工提炼,在展示渤海区的历史原貌与发展轨迹上不遗余力。渤海区地域辽阔,从建制到撤并时间跨度长达近20年。如何做到全面又不失深度、准确又不乏生动地呈现这段历史,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最大限度增强感染力,作者放弃了纪实文学惯常采用的编年史和回忆录式写法,用大处泼墨、细处工笔的形式统合架构全篇,为我们匠心描画了冀鲁大平原、怒吼的清河、浩浩渤海潮三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冀鲁边区和清河革命根据地是齐鲁大地革命火种的初燃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这些共同构成了渤海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精神源泉。对此,作者在书中多个章节中展开细致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由这两个革命老区合并组建的渤海区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成了华东战场重要的后方基地,为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作者用激扬的笔调夹叙夹议、深情讴歌,随着三幅长卷徐徐铺展,一个个英雄人物、一件件英雄事迹次第呈现,一股磅礴的革命伟力也逐渐盈满了全书的字里行间。

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生动细腻的文学语言刻画老渤海人民,展现他们为民族大义和革命事业顽强斗争、英勇献身的崇高理想,是《渤海魂》一书着墨最多同时也是最富深意的部分。许多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迹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比如,弃医从文、曾立誓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绝不剃须的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司令员杨靖远,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劝敌投降,老百姓敬佩他的豪情与勇气,亲切称他为“杨胡子”。又如,被誉为“边区慈母”的盐山县委书记马振华,在白色恐怖时期为了掩护革命工作,舍弃教鞭,开始贩鱼、卖书、担杂货,遇到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誓将革命活动进行到底。再如,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在民族危亡之际率先举起抗日救国大旗,带领学生和两个弟弟投身革命,最终三兄弟皆为国捐躯,“一马三司令”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他们中既有在革命烽火中矢志不渝的优秀共产党员,也有质朴仁义、坚强勇敢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些英雄,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心怀敬畏,精细刻画。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作者的笔端凝铸成一组庄严的英雄群像,不仅彰显出老区人民舍生忘死、众志成城的勇毅豪情,也传达出老渤海地区军民一心、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渤海魂》全景式呈现了渤海区的光荣历史与峥嵘岁月,同时通篇贯穿了对“老渤海精神”的挖掘提炼,并最终完成了深刻的总结和诠释。“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16个字可谓是由渤海区无数军民的生命骨血凝结而成的精气神,亦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真切记述,也注定成为一笔泽被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的确,一段如此壮烈恢宏的历史画卷,一首如此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绝不应该被埋没并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作为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生动教科书,“老渤海精神”理应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等众多伟大民族精神等量齐观,根植齐鲁人民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最终转化为不断激励我们建设美丽山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力量。从这一点来说,《渤海魂》无愧于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挖掘和记录的红色基因和革命历史传统,是齐鲁大地谱写时代新篇章的精神之魂,具有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持久力量和价值导向。而这恰恰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022-08-12 □孙 涛 黄发有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07.html 1 光荣历史 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