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我们这十年

心里有人民 笔下有乾坤

——访剧作家马继红 □本报记者 许 莹

《彭德怀元帅》

从《彭德怀元帅》《外交风云》到近期于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运河边的人们》,十年三部诚心之作,马继红脚踏实地、认真耕耘,不断突破着自我成长的边界。其中,《彭德怀元帅》荣获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外交风云》荣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马继红更是凭借后者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

三部诚心之作彰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拍摄《彭德怀元帅》,是马继红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本能选择。“我15岁到部队当兵,一直在部队成长,作为士兵对元帅有一种本能的敬仰。”2013年,马继红去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参观彭老总故居,当她抬头看到彭德怀元帅的雕像时,一种由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彭德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后来不少元帅后人相继为他们的父辈拍过电视剧,但彭老总没有后人,庐山会议遭遇了一些挫折,彼时还没有一部完整而又深入表现彭德怀性格及其对中国革命重要贡献的作品。”参观完彭老总的故居和纪念馆后,马继红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彭老总拍一部剧。马继红至今仍记得,一位曾经在彭德怀元帅手下工作的老首长对她说:“彭老总没有后人,我们都是他的后人。”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马继红努力吃透人物,在她看来,彭德怀一心一意跟着党干革命,三次危急关头彭德怀主动请缨,第一次是井冈山保卫战,第二次是延安保卫战,第三次是抗美援朝。在党和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彭德怀永远挺身而出站在第一线,这种担当、赤诚、奉献,深深感动着马继红。为了写好这部剧,马继红只身前往湖南平江、井冈山、太行山、陕北延安……她一站一站地走,做了大量人物采访工作。剧本出来后经过多遍修改,筹拍阶段马继红犯了难。“当时我特别天真,我以为像彭老总这样的人物,把大旗一树,各方面的投资人都会蜂拥而至,后来发现,我太幼稚了,当我决定要融资的时候,别人都问,这部戏能赚钱吗?我除了是编剧,还是制片人。我和他们讲,我会全心全意拍一部好剧,能不能赚钱不好说。结果已经签好合同的4家投资商走了3家……”再难也要拍。马继红知道,为彭德怀立传是为后来人补钙铸魂的事。“从采访到创作再到拍摄,这也是我被彭老总的精神所感召、不断接受灵魂洗礼的过程,也是克服艰难险阻顽强前进的过程。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不能让时光埋没了英雄。”

拍摄《外交风云》,是马继红至今想来有些“后怕”的大胆挑战。《彭德怀元帅》播火之后,很多将帅后人找到马继红,此时的她对将帅题材电视剧亦是驾轻就熟,但她不愿意重复同一题材,而是将目光瞄向了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马继红,通过回顾过往献礼影视作品发现,工农商学兵等题材都涉及到了,唯独外交是空白。“外交无小事,太多反映外交的电视剧都未能通过。也许因为我拍了彭老总,更添了几分胆识和勇气,很多事不努力一下怎么知道能不能行呢?”马继红把自己关在屋里三个多月,读了一百多本书,看了大量外交题材纪录片,找到离退休老外交官和新入职的年轻外交官做了大量采访。剧本几经打磨,最终于2018年夏天正式开机。《外交风云》中,中南海、怀仁堂、菊香书屋、美国白宫、法国爱丽舍宫、尼克松专机、毛主席专列等都是花钱搭出来的。马继红说,“最要命的是联合国大会议厅,剧中一共在会议厅拍的戏不到五页纸,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实景,一咬牙还是搭了,而且还是按照一比一还原的,我们认为不能因为这一处毁了整部剧的品质。电视剧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尽全力做到不负观众。”后来,《外交风云》在北京卫视和广东卫视首播,马继红当时还担心,怕这部剧年轻观众不爱看。“北京卫视做了一个统计,44岁以下观赏这部剧的超过了1000万人次,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刮起了一阵收视旋风。后来有专家评价这部剧时说到,第一,该剧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空白,第二,它的贡献在于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打通了。“外交风云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有点后怕,我怎么可能做成这件事呢?其实任何一个坎儿都可以使我止步。前方有目标、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一团火,最终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我只能选择一往无前。”

拍摄《运河边的人们》,是重整旗鼓热爱生活的创新结晶。马继红的创作生涯,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外交风云》后,她一门心思投入到建党百年中去,三个项目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成功。“确实有点心灰意冷了,每一部剧我都是认真创作的,而且看过剧本的人都表示很好,最后却被搁浅了。2020年12月临近过年之时,浙江编剧村开村,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的领导邀请我去参加开村仪式。期间省委宣传部的领导问我对大运河感兴趣么?事实上,我对大运河还很陌生,我回答说容我想一想。”马继红回到北京后恶补了大量有关大运河的知识,她发现,如果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运河算起,距离现今已有2500余年,仅京杭大运河一条就经过了四省两市。“时空广大,无边无际,犹如老虎吃天。我本想婉拒,结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打电话来说我陪你实地走一走,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马继红飞往杭州,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带着她去了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后来又去往江苏扬州、山东的枣庄和台儿庄,回到北京后,马继红又和团队的人结伴去了通州、沧州、天津,一路采风下来五光十色,大饱耳福眼福,但是面对庞杂繁复的知识仍一时难以消化。这一遍走下来,马继红对大运河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她还是一头雾水。与此前做的《外交风云》和《彭德怀元帅》完全不同,这次不是从众多已有事件和人物中做取舍,而是要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文化与精神。马继红断断续续采访了与运河有关的各行各业一百余人,但都是零散的,如何架构人物关系成为摆在她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运河边的人们》就是要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转换。艺术离不开生活,同样也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检验。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当地二轮播出时给了马继红很多惊喜,得到了本地观众的肯定与认可。

马继红说,这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向幸福生活迈进,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升。“我感受到了这种火热的生活气息,自己也算没有辜负这十年光阴,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拍戏,尽我所能奉献了三部还算不错的精神食粮。”

主题性创作精品化勇攀文艺高峰

马继红观察到,新时代电视剧有如下四点主要特征:第一,近十年正能量强势回归。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等,荧屏上都有相应的正能量、主题性作品集中亮相。第二,精品化创作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主题创作不仅要紧扣主题主线,还要用精致的制作突出主题,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它而不是排斥它。近十年主题性电视剧创作精品化,在演员表演、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它把一百年前知识分子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人物有风采、有性格。“后来我看到网上有人问,《觉醒年代》有没有续集?有人回答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这是观众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此外,像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表现英模人物的《功勋》、反映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包括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做的《外交风云》等等,这些剧在整体制作水准上都属上乘。第三,电视剧创作更趋多样化。虽然跟风创作的现象也还没有完全杜绝,但是已然得到了大力纠偏,观众可以从荧屏上看到各个角落、各个层次的人,比如《装台》《人世间》《父母爱情》《情满四合院》等,它们呈现了生活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讲述的故事跨越了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囹圄。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第四,电视剧创作年轻化。这里的年轻化是指给年轻人写的剧、年轻人看的剧和年轻人喜欢的剧在近十年成正比攀升,比如《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还有《二十不惑》《我在他乡挺好的》《亲爱的小孩》等,这些剧相对富有质感,它们不是一味叙述小情小爱,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透视年轻人的苦辣酸甜,年轻人不仅喜欢看,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继续前行的力量。

塑造好人物以赋予作品独特生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马继红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对当前很多文艺乱象具有拨乱反正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与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文艺工作者要始终记得你是为人民创作的。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闭门造车、挪用外国桥段等雕虫小技都无法产生真正的好作品,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向生活和人民汲取营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这些话语很有针对性,吹响了正义的进军号,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革命斗志,昂扬了民族正气,我们绝不能让那些毒害青少年的不良作品占领舆论阵地。”

“部队是座大熔炉,我15岁当兵,做过卫生员、护士、新闻干事、专业作家,后来进行电视剧创作,一路走来,心里总是充满阳光的,我不可能写低俗媚俗的东西,也看不惯那些叽叽歪歪小情小爱的作品,我生来就是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人民军队而战斗的。部队不仅培养了我坚定的立场,还有顽强的意志。”在马继红看来,没有哪个题材是做不了的,关键是要用心,把题材做到极致,从而推出精品: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她有两个独特心得,一是要注重写好人物,不能把笔墨和焦点放在事件上,如果是放在事件上,事件淹没了人物,那就会事倍功半;二是要善于使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拍摄现实题材作品,同样要注重人物的塑造,人物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全是生活中的单一个体,还要有典型性,要学会归纳与升华,进而铺展人物关系,带出矛盾事件。

目前,马继红正在创作电视剧《鲲鹏击浪》项目。她告诉记者,该剧聚焦青年毛泽东25岁—28岁三年间的尘封往事。“我们都知道青年毛泽东有幸结识李大钊后做了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但是在图书馆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恐怕鲜为人知。他不是每天在这里整整报纸扫扫地那么简单,我挖掘了其间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现在剧本立项已经通过,下一步就是选什么样的年轻人来拍摄了。这是我充满信心的一部剧,我希望能把它做成青春版的《觉醒年代》!”

2022-09-05 ——访剧作家马继红 □本报记者 许 莹 1 1 文艺报 content66434.html 1 心里有人民 笔下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