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

发挥纪实优势书写新时代的“春秋”

——《丽江风华》对于创作的启示 □朱辉军

彩云之南的丽江,是新时代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对这块足以代表新时代风华的沃土,应怎样去充分领略和生动展示?由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主编的《丽江风华》,是丽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高规格采风作品的精选集,同时也是中央和丽江两方作家精诚合作的结晶。其中一些举措和经验,对于新时代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近距离呈现时代风貌,是纪实创作的独特优势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不少作家感到飞速发展令作家目不暇给,往往难于沉下心来慢慢消化酝酿,与其凭空虚构、闭门造车,不如忠实去记录时代发展的步履。因此,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等纪实创作恰逢其时,得以大显身手。

为此,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精心策划组织了这次丽江采风,得到丽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央地齐心协力,使采风活动获得圆满收官。

历史的巨变在不同地域显然是有差异的。作家应该选择那些变化最深刻、代表性最充分的地方予以生动展现,才会获得典型意义和特殊价值。而丽江就属于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

丽江曾以茶马古道商品集散地而闻名,但受各种条件制约发展迟缓,是改革开放让丽江发生了巨变。进入新时代以来,丽江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了傲人的业绩。丽江是民族贫困地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杰出代表。如今,丽江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三遗产的地级市,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丽江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乘着习习金风,采风团员深入丽江的山山水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收录的作品看,可以说充分施展了纪实创作的特有优势。

采风不仅要采写现实,还要有灵魂碰撞

新时代的作家不能满足于传统采风限于了解民情的水准,还要通过采风,让自身的心灵也获得陶冶和升华。这次采风之所以大获成功,正如白庚胜在序中所说的:因为这不是单纯的采写,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旅行,一次深入透彻的丽江审美”。

采风团这次深入到丽江最边远的乡间,采写了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而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深深的撞击。丽江也是一块红色沃土。当年红二、红六军团就是在这里渡过金沙江,于1936年7月2日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陈政举获悉这一情况后,为补充和丰富军史、党史上的这一段重要史实,亲临红军长征过丽江旧址,多方寻访和调研。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英勇顽强,丽江少数民族同胞的深明大义慷慨相助,让这位熟悉军史的军旅作家依然大为震动,心灵又一次得到洗礼。陈政举将他的所访所录连同他的汹涌激情,都注入到《往事新话忆红军》中,让读者也为之深受感染。

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发展道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情和习俗。泸沽湖畔原住民摩梭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具“原生态”的族群,由于保留了许多如同活化石一样的风俗习惯(包括走婚),引得世人瞩目,但许多人对此有误解甚至偏见。朱金平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深入其内在机理探究了其家庭结构、礼仪规矩、历史演变、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等,并为之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触动:摩梭人婚恋自由,家庭分工合理,因此根本不存在离婚、守寡、弃儿、啃老以及财产继承等“现代病”。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依然是我们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直面和解决的。朱金平的这篇《泸沽湖畔摩梭人》,因此可以给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启迪。

纪实创作同样需要驰骋想象、飞扬文采

纪实创作要求对现实予以如实表现,不虚饰,不夸张。那是否降低了对作家的要求?不是的。如实反映也要具有一双慧眼,具有灵敏的感觉,并同样要有丰富的想象和斐然的文采。

地灵人杰的丽江,留下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为人们留下了美好遐想的无限空间。而要把握住丽江的神髓,还一定要充分调动起艺术的想象和神思。

老作家刘守家赴丽江前后都做足了“功课”,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他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旁征博引先贤的相关描绘,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人文风物冠南国 神话天堂看丽江》,十分全面地展现了丽江的绰约风姿。

巍峨的雪山,冰清玉洁而又庄严肃穆,曾激发起多少文人骚客的遐思与深情!刘凤龙为之感慨道:“冥冥苍穹下,你静静地卧成一条玉龙,静得让人惊心动魄。你有着上帝般一样的容颜站在我心灵的尽头,只让乡愁就着雪峰淡淡地潜进我的心里来。是你轻轻触动旅人心底最温暖的一隅,卸下旅人的繁琐与倾轧,疲惫和仆仆风尘。你容纳了尘世所有的哀伤,神圣了凡间痴情的目光,静美而空灵……”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消弭了乡愁,超越了凡尘,达到了圣洁的至境。

实现中央与地方、外省与本地的互补

从北京来的作家眼界开阔,积累丰厚,但作为“外来者”,对丽江的了解和理解必定有些隔膜。生于兹长于兹的本土作者对自家山水风情自然了如指掌,但因“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常常容易顾此失彼迷失其中。所以,二者的碰撞、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会闪现出新的火花,达到了“1加1大于2”的意外效果。

陈政举深有感触地坦承,他之所以能够全面发掘出红军过丽江的史实,从丽江本土作者那里,特别是从和松阳处获益甚多。这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杨易峰倾力书写的《一代“歌王”与“纳西”的传奇》,是对丽江代表性艺术家和文光先生人品与艺品的素描。而和文光先生本人也亲自为本书撰写了《歌舞竞技黑龙潭》《抢救塔城勒巴舞》,让我们充分见识了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风采。两方面作者的作品相互参照,有如“双璧”般交相辉映。

纪实作家们从现实与历史、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民俗、社会与文化等维度,立体地观察、描绘、展现丽江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寻常看不到或常人看不清的丽江。这一卷《丽江风华》,一定能成为神奇丽江又一张亮丽的文化新名片。

2022-12-12 ——《丽江风华》对于创作的启示 □朱辉军 1 1 文艺报 content67878.html 1 发挥纪实优势书写新时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