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

小溪流过的村庄

——读王克民《乡愁如歌》 □尹小华

王克民的作品集《乡愁如歌》,以乡村为背景,以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乡亲的命运为主要线索,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田野乡村的文学图景。

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题材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重要变化,但乡村题材仍然占有极大比重。城乡结构的变化和乡村文明的渐渐流失,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的终结。都市文化的迅速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乡村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渐行渐远,民规风俗也在简化或者失传,但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刻骨铭心的情感,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于是,我们便读到了仍在蓬勃生长的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

王克民的《乡愁如歌》收录了160余篇散文和小小说,围绕他经历的人和事,讲述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再现村庄传统文化,源于作家挥之不去的心愿。王克民在后记中说:“我的笔触有可能抵达不到灵魂的深处,表达不尽人间的真情,我的小文或许直白粗糙,可我敢说,我的文字是干净真实的,是可以拿给我的读者们看的。”这是王克民创作《乡愁如歌》的初衷。这个初衷饱含了作者对那个村庄的真情实感和赤子之心。王克民将半个多世纪以来村上的那些人和事记录下来,默默捡拾失去的岁月,静静地梳理那些风干了的记忆,以重现乡村原貌,重温远去的往事,安抚那份带着泪痕的乡愁。

一家一户的土坯房不见了,拔地而起的是一栋栋瓷砖耀眼的楼房;水泥电线杆和空中零乱的电线不见了,街上一律是排列齐整的钢管路灯杆;简陋的柴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贴着“福”字的大红木门;记忆中的老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到暮年,如今的青少年全都不认得了……田野里收割机、拖拉机的轰鸣声,代替了老牛的哞叫声,村里“呼”进“呼”出的是汽车和摩托车……过去的一桩桩、一件件乡村过往渐渐成了轶闻旧事。然而,流过村庄的那条小溪还在,那是一条见证了村庄古往今昔的小溪,是一条游荡在村庄的岁月之河,将永远流淌在村民们心中。

作品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连着地气,透着烟火,读者一闭眼,似乎就能想象到那个村庄的模样——小溪从村庄流过,杨树参天,农田肥沃,鸡鸣狗叫,炊烟灯火……这些都有着与王克民割舍不断的亲情、乡亲、友情和爱情。娘的勤俭,爹的辛劳,长兄的呵护,嫂子的嘱托……一代又一代比邻而居的街坊,相互帮衬着走过历史长河,自然流畅,真诚朴实,感人肺腑。

王克民从小就喜欢读书,最早看小人书《神笔马良》《智取生辰纲》《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长大些后,又看《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再后来又看《三里湾》《艳阳天》等。现在,他的枕边经常放着中外名家的书籍。文学给他温暖、给他希望,文学犹如夜航船,照亮了王克民的生命历程。自2006年他在报纸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许多报刊经常能见到王克民的名字。至今,他已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获奖。

《乡愁如歌》犹如一条小溪在心中流淌,流过村庄,流过四季,流向未来。王克民每篇行文都不长,如小溪的波纹,一波一波,起起伏伏,温暖如春,伸手可触,亲切感人。作品多取材于身边事、邻里事,家长里短地叙事论理,经作者通过语言加工和文学润色,如溪旁的蓓蕾争奇斗艳般绽放起来。

王克民的经历非常丰富,他自幼干家务,样样农活都是行家里手。他还开过拖拉机,干过磨石工,进过服装厂,当过村干部……这些经历,在使他饱经风霜、品尝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生活阅历,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沉稳、纯朴而亲切。

王克民对人间冷暖有着切身感受。他从乡间的一草一木、乡民的一颦一笑间汲取营养,写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的自然景观,写衣食住行、命运多舛的苦乐年华,农村气息浓烈,带有青稞的苦涩和瓜果的芳香。作品表现的是真切的农村生活,无论小溪小塘、苇坑草坪、翠柳白杨,都明媚绚丽,一派田园风光。人物鲜活跳跃,无论男女老少、施肥浇地、插秧播种、喂猪放羊,都极具画面感,一道辛勤劳作的风景,使读者仿佛能嗅到泥土的气息和旱烟的味道。

从村边流过的那条小溪,是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生生世世最忠实的陪伴,如今已经汇流成河、日夜奔涌,经久不息、源远流长。

2023-02-06 ——读王克民《乡愁如歌》 □尹小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68610.html 1 小溪流过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