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旺盛生发,始于写作初心,成于时代机遇,更离不开所有写作者一点一滴的耕耘。无论是知天命的阅历还是Z世代的新浪潮,他们眼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对于写作的每一点思考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报与中国作家网合作,推出“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题,刊出爱潜水的乌贼、匪我思存、沐清雨、卓牧闲、我会修空调、林海听涛、却却等7位网络文学作家的文章,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写作初心,分享他们的文学理念与创作细节。
——编 者
爱潜水的乌贼:时代的浪潮和网文的创作
早期的网文创作想象力丰富,新题材层出不穷。一片蓝海,任人徜徉,俯身就能捡到贝壳。处在这个阶段的网文,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大部分人水平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靠一时的热情和突然的灵感写作很难长久,许多作品开端新奇,但问题也并不少,写作粗放。尽管能让初步接触网文的人看得爱不释手,写作者对创作也应该保持冷静,多做思考和改进。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他们的文字功底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创作网文前就成形了。随着各类题材被开发出来,不再有那么多的蓝海,随着更多的网文读者转为作者,将自身看小说的感受、心得、体会变为创作的经验,我可喜地看到了更多的网文好书。这些作者将不同题材的深度、广度和成熟度都往前推进了很大一步,将原本那些很好的创意从粗放随意的写作中救了出来,让它们展现出本身该有的光芒。
当时的我原以为网文会这样不断地深化下去,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在故事的思想、创意、结构和文字的表达上都能不断进步,但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和通信基站的建设,让很多事情都改变了,让我想象中的场景推迟了七八年。手机让大家不再必须回到家里坐到电脑桌前看小说,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在地铁上、在班车内或在忙碌后的短暂瞬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网络小说真正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代表,进入了更大多数的人群。
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同时,网文的创作也因此滑向了另一个方向。更广泛也更基层的阅读群体,更碎片化的阅读,更加重要的推广环节,让创作者们务求简单和直白,追寻更快的节奏,更强烈但也更短暂的情绪累积和释放。再结合日趋成熟的网文写作经验,大量的套路和模板诞生了,一批超长篇诞生,有的字数甚至在千万以上。
许多作者都将面临转型的困难,他们有的一蹶不振,有的闯出了精品化的新路,有的在原本传统玄幻、传统都市的精髓上精益求精,把控细节,创作出了各种集大成的作品。
网文的一大特点是和读者及时互动。时代在变,读者也在改变,网文的内容和创作的方式同样需要跟着改变。以我为主,永在改变,永在进步。
匪我思存:网络文学如何具有影视IP潜质
视频平台更倾向于头部内容,所以是否具有高知名度,是否具有爆款潜质,都是IP采购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小IP就绝对没机会了吗?那也不是,毕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爆款潜质,故事新颖有趣吸引人,那就是具有爆款潜质。
另外,写作手法也占据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最理想的状态是,一部作品人设特别新颖有趣,主要人物关系张力十足,如果全文在50万字左右,其中45万字都是满满的干货——也就是从小说到剧本的转换几乎不用做太多改动的情节,那么就是非常有潜质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但实际上,可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作品相对较少,所以有强烈的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也会吸引IP改编的注意。
以我自己的作品为例,其实我的部分作品在IP改编上有相当难度,因为我的小说篇幅都不长,大多在20万字到30万字之间,这样会导致在后期剧本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其实需要添加更多的支线情节,才能够满足剧本的情节量,而这些支线情节和次要人物又最好不要改变太多原著主线的根本。如果将原著小说比成几份食材,那么怎么用这些食材做成一桌菜,非常考验后期改编的能力。做得好就既丰富了情节量,又拓展了原著中全部所埋的支线、暗线、伏笔,甚至原著只提及一句的小配角也可以改编得熠熠生辉。但如果做得不太好,那么会给观众一种注水的不佳观感。
我也曾经和一些编剧老师交流过,他们对我作品的印象是情感浓烈,人物极致。虽然有时候情节量不太够,但都有相应的拓展基础。所以即使原著小说相对字数不多,情节量不够,但如果创作上有相对较强的风格和特点,在IP改编中还是会有一定的优势。
如果人物设定没有太高的区别度和记忆点,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比较普遍常见,作品以描写环境景物和情绪心理为主,情节推进慢而无力,情节的发展都在读者或观众的预料之中,那么这个IP就不太有改编的竞争力。
沐清雨:良好的心态是网文创作的基础
写网络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成功的事。每个尝试写作的新手,虽说要有信心,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要总想着一文成名、一书成神。没有作者不爱自己的人物和故事,但那只代表作者个人的喜好。你的故事能吸引多少和你一样有共同喜好的读者,不到交卷那一刻是出不了分数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以后,我每次在连载新书时,虽然会关注数据的变化,期待它有超越以往的增长,却从不对作品的成绩与反响有过高的预期,而是对创作和行业怀着敬畏之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即便作品成绩不理想,我依然能在相对短板的地方想办法提升自己,以平稳的心态完成创作。
网文作家要对自己的创作水平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网络文学虽然没有很高的门槛,但也不要在创作前抱着写网络小说可以一夜成名的心态。任何事情要有所得,都是需要下功夫的,包括网络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对每一位创作者都是公平的,这是网络文学的又一特点。
在《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播出后,有人再看到一些关于我的IP改编剧的消息时会说:“沐清雨的运气真好。”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是我2012年的作品,从2016年影视版权授权后,整部剧的制作整整持续了五年。其间,我真的不知道它能走到哪一步,终点又在哪里。而在《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之前,我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卖出影视版权已经十余年,剧本还在打磨中,尚未开机。如此再去对比那些一两年便制作完成、顺利播出的IP改编剧原著作者,我的所谓好运气并不值得一提。
IP转换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作者对原著的理解未必也是别人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个人旨意未必能给改编剧带去更多的社会影响和效益。一拍即合的改编当然是幸运的,如若不然,也可一笑置之,毕竟它只是原著的衍生品。原著就是原著,没什么能伤害原著。以一颗平常心专注创作本身,讲好想讲的故事,其他的事不妨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
良好的心态是创作的基础。不要因创作心力交瘁,而要因创作变得快乐和勇敢,笃定从容地面对变幻莫测的行业环境,用热爱抵抗寂寞与压力,不慌不忙,在热爱里发光。
卓牧闲:现实题材网文怎样既贴近现实又好看
相比幻想类题材,现实题材网文所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如果太过天马行空,就会偏离聚焦现实这一初衷。可要是完全写实,故事又不够精彩。因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大多是日常重复性的,甚至有些枯燥无味。
想让故事既贴近现实,又要好看,就要认识到现实题材网文首先是网文。贴近现实又不能让主角脱离现实,这看似是一个悖论,但只要精心构思,一样能让主角有“升级”空间。
在创作《朝阳警事》时,我就设定了一套“升级体系”,主角由于学历背景不被派出所领导和同事喜欢,扎根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理解为“打怪”),受到了群众的喜爱,通过收集线索协助侦破案件(“打大怪”),获得派出所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再到受到局领导表扬,立功受奖。这既体现出主角的成长,也是典型的网文“打怪升级”路径。
至于换地图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网文的篇幅比较长,如果故事全部发生在同一场景里,读者可能会审美疲劳。在《朝阳警事》中我采用了换一次地图与换两次背景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让主角去结对的边远省份派出所跟班学习,在此期间参与搜捕逃犯。
换背景则体现在主角辖区的环境变化,刚开始下社区时的辖区是一个即将撤村设居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多,又面临拆迁,治安环境复杂,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这里都有发生,是一个矛盾集中点,这能激起读者共鸣。
紧接着,拆迁工作完成,辖区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几个大项目破土动工,大大小小上百支施工队伍进驻,全是外来人口,一个矛盾解决,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治安环境与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面也存在许多建设上的社会热点。
主角通过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管理社会面、收集各类违法犯罪线索不断“打怪”,再加上之前所说的“升级”和换地图、换背景,整个故事就有趣了,主角的成长体现出来了,并且没有背离贴近现实这一初衷。
我会修空调:悬疑灵异网文怎样让人“脊背发凉”
好奇、对未知的探索,这是人的本性。悬疑灵异小说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种异象还有让人又害怕又想要听的都市怪谈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吸引读者的地方。但其实这个类型一旦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创作,又天然地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道题做到一半,谁都想要知道后面的答案,不断地设置悬念,层层递进,悬疑灵异小说的读者黏性会非常高。这是明显的优势,同时,悬疑灵异也会涉及一些不公和社会的阴暗面,我把这点也归结到这一类型的优势当中,因为这些对人性的思考能让作品更加饱满。
相较于其他类型网文的创作,悬疑小说的劣势也很明显,也可以说是创作中的难点、挑战。大部分阅读网文的读者看小说就是为了放松,不能接受太沉闷的推理,太恐怖惊悚的故事,这就需要网络作家调整适应,做出改变。
优秀的传统悬疑小说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推理,包含有数理化知识、解剖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它的剧情和推理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结论基础上的,层层设置悬念,丝丝入扣推理,需要沉浸其中、不断思考,是读者和作者的一场较量。
但对于网文来说,这样写不太现实。网文需要每日更新,不断抛出新的冲突和剧情,调动读者追更的积极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
这种兴奋不是单指爽感,更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如果用大量文字铺垫、埋伏笔、编织线索,可能会让很大一部分读者失去继续阅读下去的耐心。所以建议是少用论述性的表达方式,要不断加快剧情冲突,叙事节奏越是简单明快越好。
不管是悬疑小说,还是灵异小说,简单说就是有人遇害,然后找到“凶手”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可以用科学去解释,后者可以在作者创造的作品情境中去解释。
我们清楚这个最原始的框架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在恐怖世界里求生、经营养成、恋爱模拟,不要被固定的模式限制住,越是鲜明的反差越能吸引人。
网文的淘汰更新速度非常快,在写悬疑类型之前,一定要多看其他类型的网文,了解一下当下读者群体的喜好,然后来一个他们没有玩过的“全新阴间版本”。
林海听涛:体育竞技网文要写“怎么赢”
体育竞技小说虽然是网络小说中的小众分类,但也有一批非常死忠的读者。体育竞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试想谁不渴望在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赛场上为国争光,享受万众欢呼呢?
但也因为基于现实,和现实互动的特点,竞技小说同样受制于现实。网络上绝大部分体育竞技小说都可以算作是对现实体育运动的某种“同人再创作”:足球小说故事的舞台发生在欧洲五大联赛,篮球小说故事的舞台在美国的NBA……
体育竞技作者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用着现实里球星的名字,编写着并没有真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在小说里和梅西并肩作战,或者被C罗视为一生之敌。不管发展出多少风格和特色,故事总要和现实里的球员、球队挂钩。
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体育竞技小说之所以还有市场,是沾了现实里运动的光。比如足球小说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足球作为现实世界第一运动,群众基础广泛。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实里中国足球水平还不高,有足够发挥的想象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体育竞技小说就是模板化、公式化,胜利是体育竞技小说永恒的主旋律,人类追求胜利的天性反映在体育运动中,写主角赢没有任何问题。但我认为最关键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谁能把主角赢得胜利的过程写好,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可是怎么赢?是简单描写主角苦练之后上场击败对手?还是主角在比赛中历尽波折最后绝杀了对手吗?在我看来,“怎么赢”的重点不在比赛场上。
假设把小说当作一个真实世界,那么小说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和主角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最终形成了这个世界。“怎么赢”更多的重点应该在这些互动中,在运动场外的生活里。
作者通过刻画主角、主角身边的人、主角的对手等来描绘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见证了主角的成长,切身感受到他是怎么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巨星,发自内心地相信他所取得的成功。那么,当主角赢得胜利时,读者自然会为之激动,感觉到“爽”。真实的才有代入感,并非借用真实世界为背景,出现一大堆真实球星的名字就叫真实。
却却:历史类网络小说的准备方法
在我个人看来,创作历史类小说最重要的是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做到最深层、最广处。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特别专注于民国史、抗战史多年。以下是我长期摸索出来的比较个人的准备方法,肯定有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第一步,打好基础。先找一些基础性的读物,比如《中国近代史》之类的书籍,把发生的大事和相关人物彻底摸排一遍。民国史如此,其他朝代的历史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打基础。年代、人物和事件对应上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回忆录、传记来看,让这个基础变得更加牢固。当然,回忆录偏向片面的个人记述,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鉴别和对照。
第二步,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打好基础之后,需要把现有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前景规划。这一步,可以充分利用兴趣爱好,这让我们在整理规划的时候更有干劲,得到更大的乐趣。比如,如果对某一位历史人物感兴趣,可以围绕他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整理。用张学良来举例,作为耳熟能详的人物,张学良留下了回忆录,还可以查到大量别人对他的回忆。从对他个人的兴趣出发,可以归纳张家父子往事、西安事变的详细情况、东北军参加抗战的情况、东北军起义的部队和最后的结局等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能挖掘出张家父子在东北的建设情况,九·一八事变和日军对东北、华北的侵略等等。
第三步,历史专题的开发和研究。在已经打好的基础和形成的知识体系上,针对性地开发专题,进一步做研究。还是拿上面的张学良为例,我们已经通过对他的兴趣开展研究,得到很多相关知识,从点到面有所了解。要想更深入,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来开发专题。比如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日俄战争、北洋军阀、军阀混战和北伐等。在这条时间线上,截取一个又一个的点建立专题档案,并且用各方面的历史知识填满它,这就是历史专题开发的意义。
历史写作的入门难,但是只要一入此门,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
(中国作家网记者虞婧采写并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