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理论与争鸣

弹幕语言能给传统批评带来什么启发

□张沈琦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交流的便捷性。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些都为当代文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具有弹幕功能的视频网站和移动终端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所谓“弹幕”,是指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横向运动或悬停在视频画面上的评论文字和符号。它们一般只在屏幕上停留几秒钟,但极受观众们的青睐。这些评论文字的内容与播放的视频内容有关,更与弹幕发送者的观看体验和情绪有关。如果我们将弹幕视为一种批评形态,它可能存在话语简单粗暴、情绪大于内容等诸多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很多弹幕及其延伸出来的流行语,能够在网络上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和共鸣,肯定有一些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反观当下存在这么多“温吞水”式的批评文字,重新审视弹幕中那种直截了当、及时到位的话语方式,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第一,弹幕批评能够充分挖掘语言符号的表达能力,及时且精要地将读者的观看情绪、情感变化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不同于以往静态的、理性的批评方式,具有动态性、情感性。这意味着视频观看者会随着作品内容的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解、新的点评,并进行持续性的融合呈现。在弹幕批评中,每一个词的使用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修辞、情绪等价值,通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完成了对作品的分析评价和阐释,颇有“微言大义”“暗寓褒贬”之气势。在表达上,它及时、准确地传达观看者的情绪,敢于下判断,甚至会有一些吐槽式的批评。这好像恰恰是当下的传统批评所匮乏的——我们经常在报刊上看到绕来绕去的表扬批评,但较少看见言简意赅的锐评锐见。

第二,弹幕批评会促使不同时间观看的观众围绕作品和弹幕形成一种“共同欣赏和批评”的独特话语空间。我们在上网观看视频时,之前观众发出的弹幕会一直保留,在视频的某一时刻固定浮现。在这个时空中,欣赏者会暂时忘记自己观看的时间与所处的地域,以弹幕为中介,大胆地对作品进行点评,并与其他的弹幕发送者、观看者产生共鸣。相较于传统的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更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和空间感,读者能够及时地对文艺作品的优点与缺陷加以掌握,极大地提高了欣赏的效率。此外,视频的创作者也可以随时作为读者加入其中,对作品进行批评和阐释,并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对作品进行修改。因此,以弹幕为媒介,可以有效地联结作品、作者和广泛的读者群,进行多向度的互动、反馈。

第三,依托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弹幕批评在“批评的数量”与“影响的广度”两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文艺批评的范围,成为“社交”与“批评”双重属性的结合体。从数量上来看,大部分视频作品都有弹幕的影子,而一些较为火爆的文艺作品,弹幕数量都在几千甚至上万条以上,其中不乏带有真知灼见的批评语句。从影响上来看,弹幕早已成为新一代青年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发送弹幕时,既是在对作品进行评论,也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一代青年对文艺的认知与实践,即以文艺作品为中心,注重批评的新奇、精炼、即时。此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弹幕批评的使用者早已不再局限于青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弹幕批评的大军之中。尽管当前弹幕批评呈现出广泛性与多样化的特点,但实际上大家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示认同。通过社交互动,大家获得了无尽的乐趣,进一步扩大了弹幕批评的影响力。简言之,弹幕批评将“社交”与“批评”融合,虽然客观上降低了批评的“门槛”,却让更多的观众能参与其中,扩大了作品的接受度。

第四,弹幕批评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对我们辨别作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在各种网络平台中,一些作者为获得“流量”,通过大量复制和抄袭他人优秀的文艺作品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但真正的原创者却被忽略。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弹幕参与者众多,其中肯定有能够认出抄袭来源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过于乐观,大部分的观看者也不大在意视频到底是原创还是抄袭,“是否看得爽”是他们最关注的。但无论如何,弹幕批评的这种互动性、广泛性,还是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抄袭的抵制和对原创作品的尊重。同时,面对一些“标题党”信息,弹幕批评也有助于观众及早发现作品质量高低,更快逃离无用信息的海洋。此外,多样的观点碰撞,也有助于我们保持自己的思考独立性。

总之,相较于传统的批评,弹幕批评的展示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也更为精炼,其中也混杂着宣泄情绪、污言秽语、谩骂诽谤等内容。但如果我们能够加以辨别,从中发现弹幕批评存在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在话语表达的及时准确、批评能够抵达更广泛的读者群等方面,不断改善传统文学批评,将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文艺批评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

2023-07-05 □张沈琦 1 1 文艺报 content70681.html 1 弹幕语言能给传统批评带来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