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声生不息·宝岛季》

情牵两岸,唱响时代新声

□本报记者 许 莹 杨茹涵

7月4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主办,中国电视艺委会承办的《声生不息·宝岛季》(以下简称《宝岛季》)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以乐破题、以情共鸣,通过传唱具有审美价值和时代底蕴的优秀台湾音乐作品,搭建起两岸音乐文化交流平台,强化了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节目中所衍生的历史故事、文化理想、音乐记忆,对于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和文化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杨小伟表示,节目立意上站位高远、情感真挚,内容上精心策划、精雕细琢,传播上覆盖广泛、影响深远。他对继续做好新时代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把握主题主线,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用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网感、有质感的精品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二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使网络视听节目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进一步鼓励创新创造,突出“艺术+技术”的创新特质,让网络视听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充盈青春气息;四是进一步抓好组织推进,做到超前谋划、动态管理、跟踪指导、梯次推进,凝聚各方合力打造精品、唱响主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做到大小屏互动、长短视频联动,真正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让主旋律成为最强音。

中央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李京文认为,节目强化了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展现了两岸文化交流从未间断的内生动力和两岸民众走亲走近的共同愿望,对于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和文化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芒果TV节目中心洪啸工作室制片人洪啸介绍,通过《宝岛季》的创作,希望能为观众打开连接两岸情感、寻根中华文化的新窗口。他表示,在后续文艺创作中,会继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精神、文化、情感等层面激发两岸民众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舟共济,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宝岛季》歌手代表胡德夫谈及参与节目的感受时说道,音乐正是抒发我们心中所想与连接我们彼此的桥梁。节目加强了大陆歌手和台湾歌手的文化交流,激发两岸人民的情感共鸣,传递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价值观。希望这座跨越海峡的大桥可以越来越宽广,让我们的音乐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宝岛季》节目播出后亦引发岛内热烈反响。节目播出期间,芒果TV国际App在台湾地区的日活用户环比提升24%,新增用户中青年群体占比90%以上。金曲分享人王伟忠分享自己参与节目录制的感受,提到很多大陆朋友、台湾朋友的观后感都是“感动”二字。“《声生不息·宝岛季》让观众重新认识台湾流行音乐之美,也更珍惜这些可爱、有才华的台湾音乐人,值得再三回味。”

“《宝岛季》于无声处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同宗同族、同文同种、呼唤统一、民族融合的时代强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节目知难而上,做出了新意,感动了两岸同胞,真正用综艺节目的形式丰富了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

文艺评论家李舫认为,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经典与创新中薪火相传。节目讲述的是两岸音乐交流史和两岸文化交流史,也是两岸共有的民俗生活史、情感发展史、文化认同史和民心相通史,这些节目所衍生的历史故事、文化理想、音乐记忆、情感共鸣,引发了广大受众持续的热情。

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从音综的传播功能肯定节目的突破与良好效果。他认为,《宝岛季》突破了传统音综的传播功能,以音乐为桥梁增进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交流,特别是让“Z世代”重建集体记忆,进而基于情感连结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同时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提升传播影响力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节目以经典台湾音乐为媒,汇聚海峡两岸音乐人,为祖国与宝岛架设起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桥梁,激活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力量”。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也认为《宝岛季》超越了常规音综的表达桎梏,进一步厚植“文以载道、歌以咏情”的文化底蕴,以文化自信引发文化自觉,做出了文化节目的质感和内涵。

2023-07-28 □本报记者 许 莹 杨茹涵 《声生不息·宝岛季》 1 1 文艺报 content71040.html 1 情牵两岸,唱响时代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