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专家学者探讨乡土文学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乡土呼唤新的文学叙述

□罗 帅

乡土文学创作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和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湖南乡土文学积淀深厚,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原型地——益阳清溪村更是以“文学乡村”之姿,成为近年来“新山乡巨变”的典型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挖掘乡土文学的内涵与价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近日联合在长沙举办“新时代·新问题·新视野——乡土文学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20余位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对话。

第一,从历史的视野看,乡土中国与乡土文学的现代沉浮,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乡土文学好比一块厚重的“地层”,沉积了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点滴,其变迁沉浮也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抹剪影。不少与会者从乡土文学史角度出发,再现其悠久历史,并从中发掘当下价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从现代性与世界视野出发,简要回顾乡土文学发展史,勾勒出乡土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互相交织的线索,同时着重指出了人工智能与电子商业对乡土及乡土文学的影响。陈福民认为,“乡土是什么”是乡土文学的永恒之问,也是一个超越文学的社会学和思想史命题。传统乡土写作的批判意识大都由此生发,如今的乡土写作与批评仍需立足这一命题,思考并表达乡土中国新的生产关系,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深层关系。吴俊则主张,从鲁迅、沈从文等作家开始,乡土文学诞生于传统乡土中国的瓦解,致力于写出背后的问题,想象解决方案,如今依然任重道远。唐小林认为,乡土文学实质上以“乡土中国变迁”为依据,遍布着时间和意识形态痕迹,“新乡土写作”也须发掘乡土与社会经济的深层联系,寻找文学重生之路。王春林、周晓风和董丽敏则分别以赵树理、周立波和周克芹等为个案,在乡土文学史研究层面发表新见。

第二,新乡土呼唤新叙述。商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潮流汹涌澎湃,乡土已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过去的经济关系、宗族制度变化万千,向乡土叙述提出挑战。贺绍俊总结并反思了近来书写“乡土旅游”的潮流,认为作家关注到乡土之“新”的同时,更需要有“深思”,在作品中展现出“新”与“思”的良性互动。刘大先有感于当下乡土叙述的粗线条与单一化,从全球化、城镇化和农民身份流变角度,指出“文旅”和“新媒体”等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乡村变化,而文学应对此有更深入的观照。谢有顺捕捉到变化中的“乡土残余”,关注城市乡村人“有家不能回”的困境,渴望看到文学摆脱“城乡”“中西”等范畴的桎梏,细致呈现人地关系现状。徐刚和丛治辰对当下乡土小说的同质化和表面化危机颇为警觉,就描摹农村细节、刻画农村新人等问题提出建议。

第三,积极聚焦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变奏。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孕育的作家群,促成了城乡碰撞,既让城市“发现”了乡土,也促使乡土世界大门向城市敞开,城乡关系因而成为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一条主线。郜元宝从陈彦小说出发,回溯鲁迅《故乡》、路遥《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城乡融合主题,着眼于人情人性的共通性,期待写出城乡融合复杂和深刻进程的作品。韩春燕总结了乡土文学惯用的“由乡入城”和“由城返乡”两种叙述模式,进而呼吁“城乡共同体”文学,书写新空间、新现实,超越城乡二元形态,表现经济关系、人伦秩序的深刻变迁。

第四,百年乡土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典型人物和叙述模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值得挖掘与回味。与会者从多元视角细读具体作品,进行了新颖的个案研究,再现了乡土文学的众声喧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从周立波、柳青等人的写作中提炼典型人物塑造的经验,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杨早从周立波、谢璞等湖南乡土作家的写作和言说中体会到他们对美和普遍人性的观照。周晓风则进一步提出,周立波的创作融合乡土诗意与农村改革,堪称当代乡土书写转型的代表,为书写当下的城乡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张燕玲对当下乡土小说“原乡情结”下两种人物形象的归类也颇具新意。毕光明和李骞分别剖析《南昌城下》和《雪山大地》等作品,分析其中农民代际变化和城乡结合等主题的价值。

卓今进行会议总结,强调了对乡土文学资源进行“继承、反思、重构、再造”的学术意识,从乡土文学史、直面农村现实和运用乡村资源等角度概括了研讨成果,同时重申了社会学、经济学等范畴对深化乡土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价值。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4-04-26 □罗 帅 专家学者探讨乡土文学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1 1 文艺报 content74399.html 1 新的乡土呼唤新的文学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