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

理性驾驭下的感性之美

□尹子仪

“80后”女作家安宁以散文见长,多年活跃在文学现场。其“乡村四部曲”《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寂静人间》,以及立足于内蒙古广袤大地的《草原十年》《万物相爱》等作品,表现出多种题材和风格,既有“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有抛弃知识分子优越感、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写作立场。同时,作家对回忆、道听途说或者亲历的事件,抱以一种冷眼旁观,呈现出布莱希特戏剧创作中的“间离”效果。这使得安宁的散文颇为克制,不流于纯粹的感性,具有理性驾驭下的感性之美。

直面现实。安宁的散文具有悲悯的底色,即使其中涉及人性或社会问题,也是不带很多痕迹的呈现,大多归于生命的自然发生和萎谢过程。不过,安宁不是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看似在写日常琐事和情感波澜,实则具有抚慰人心的价值。

其近期出版的儿童绘本《雨果和驯鹿》,讲述了鄂温克男孩雨果一家带着驯鹿前往新营地,雨果独自陪伴因伤心而不肯离去的驯鹿小月亮,沿着河流在大兴安岭森林中一边玩耍一边前行的故事。作品充满了对儿童纯真心理的关爱和人与大自然的相互映照,从中可以看出作家鲜明的生态文学创作态度。而在专门讲述乡村人物的散文集《乡野闲人》中,作家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我用二十年的光阴,与他们一日日为伍。当我将他们一一记下,我便觉得自己像一只虫子,寻到了湿润的泥土,我蜷缩在万千植物的根茎之间,觉得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是安稳的,亦是可以忘记的。”

作为大学老师,安宁笔耕不辍,既有知识分子的博学与才华,更有对待学生的责任感。在散文《一个大学老师的教书手记》中,安宁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抱有很大的关怀与理解。安宁从小生长在齐鲁大地上一个小小的贫穷村庄里,如野草般恣意舞动着生命的枝叶,通过读书成为大学教授、作家,一路艰辛只有自己知晓。正是靠着永不妥协的信念,她不停地与困难进行着抗争。安宁散文之所以会有直面现实的呈现,很大程度上与她个人的生命体验有关。

“间离”。安宁和李娟的散文在题材上有着相似之处,一个深耕山东和内蒙古大地,一个专注于新疆大地。李娟的散文是亲历的、在场的写作,而安宁的散文则是一种旁观式的写作。在安宁的写作理念中,她最认可的其实就是“生命写作”和“地域写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她和李娟的写作非常相似,但细细读来却大为不同。安宁的散文有着迁徙漂泊之感,写自身的境遇、哀愁与不如意、困顿中强装的镇定,热切之中有冷淡之感。

譬如,安宁以山东泰山脚下的故乡为背景的《寂静人间》,和以第二故乡呼伦贝尔草原为背景的《草原十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间离”之感。前者来源于乡村疼痛的记忆,后者则源于旅行造就的视角。作为一个外来者,不能充分融入当地的牧民群体,不可避免要采取旁观者的视角。而对自己童年的故乡,多年后溯流而上,村庄的一切已物是人非,于是不得不以外来者的身份去反刍,将对故乡的爱恨情仇以儿童的视角展现。归于和解后的平静,是安宁散文的深沉思考。

“中间地带”。安宁在写作的时候,会受到文学机制、社会环境、写作心态和生命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如果说她直面现实的一面,更多是冷静的审视;“间离”的一面,是她对万事万物无差别的广博的爱。那么两者合二为一,便是“中间地带”的复杂性。

在散文集《万物相爱》中,安宁除了使用上帝视角和成人视角,还展现出博物学家的一面,由此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散文具有大开大阖的气象。尤其在她近几年创作的《寂静人间》《草原十年》《万物相爱》等主题散文集或长篇散文中,没有“小格局”,倒是呈现出内蒙古大地般辽阔苍茫的“大气象”。

安宁秉持严肃的创作态度,怀着热烈的生命激情,试图为世间万物及卑微生命代言。或许可以说,任何优秀的散文都在“生命写作”的范畴中。

(作者系南昌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

2025-05-16 □尹子仪 1 1 文艺报 content79277.html 1 理性驾驭下的感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