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以博物之笔解码自然

□钱馨平

18世纪的英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博物学的研究。他们手持标本与画笔,既是严谨的观察者,也是浪漫的绘者。他们以自然为纸,以探索为笔,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融合。英国伦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名誉教授、前伦敦自然博物馆科学部主任保罗·亨德森精心编纂、倾力打造的《大自然的收藏家:詹姆斯·索尔比的艺术人生》一书,便是对詹姆斯·索尔比这位博物学巨匠的人生回溯。全书以严谨的研究考证和细腻的叙事笔触,将索尔比这位博物学家的传奇人生重新带回大众视野。索尔比的一生跨越植物、动物与矿物学的边界,足迹遍布山川湖海,用画笔定格自然的瞬息万变。这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启示录。

用画笔还原自然之美。索尔比的故事始于他对自然世界的强大认知和艺术创造能力。小时候身为乡野少年的他就乐于为家人和朋友们绘制彩色素描、雕刻模型,这些都让他的创造力得到了自由表达,也让他的艺术兴趣日益浓厚。随着年岁渐长,科学家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浪漫在他身上完美交融。作者保罗·亨德森以“油画般瑰丽”的叙事手法梳理了索尔比的学术脉络,同时通过讲述其与科学巨擘的学术交锋,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血肉,表现索尔比对科学的炽烈追求,再现《英国植物学》《英国真菌》《英国矿物学》等里程碑式著作的诞生过程。书中收录百余幅索尔比手绘插图,还原他如何用画笔“解剖”花朵、真菌、苔藓以及各类植物、矿物等,堪称视觉盛宴。在索尔比的画笔下,植物图谱中的花瓣纹理纤毫毕现,矿物晶体的棱角折射出冷冽光泽,甚至真菌的微观结构也被赋予艺术美学。在他的图画里,每一片叶脉都是自然的诗行,每一颗矿石都是大地的勋章。这些插图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自然之美的独立宣言。

凭热爱收藏博物万象。18世纪是博物学的黄金年代,而索尔比正是这场狂潮中的弄潮儿。这位博物学家留给后世的遗产远不止那些精美的绘图,更包含他穿越山海、披荆斩棘获得的来之不易的收藏品。他的博物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各种鱼类、昆虫、化石、岩石和陨石等,任何属于博物学范畴的东西都在他的博物馆中展示。作者保罗·亨德森通过考证往来信件记录了他对博物收藏的热情,比如索尔比为了得到一张山羊皮,坚持不懈地用书信寻求各地朋友的帮助,并且想尽办法解决各种气味、存放问题。

通过家族传承延续科学荣光。索尔比的传奇不仅属于个人,更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集体叙事。书中以“薪火相传”为线索,勾勒出一个科学家族跨越四代的奋斗史。大约从1780年到1954年间,这个家族14位成员出版、撰写或描绘过博物学作品。例如,其儿子乔治出版了化石相关著作,其孙辈出版了描绘真菌的插图作品等,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书中首度披露索尔比的家族手信,揭示了科学传承背后的人性温度与艰辛历程,也正是这些真实话语的流露,让读者看到: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坦途,但那些为科学与真理燃烧过的生命,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看过索尔比的一生,仿佛穿越了一场博物远征。该书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诠释——以谦卑之心观察,以热爱之情记录,以艺术之眼升华。今日的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手持画笔跋荒涉野,在城市喧嚣中,依然可以成为“大自然的收藏家”,比如收藏一片落叶的纹理、一颗石子的光泽,或是一瞬间星空与繁花交映的感动。正如书中所表达:“索尔比的遗产,是教会我们以收藏家的眼睛,看见世界的永恒。”

2025-05-21 □钱馨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79347.html 1 以博物之笔解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