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教鹤然 李菁) 5月2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协办的第十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世纪出版园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陈思和、吴俊、郜元宝、文贵良、罗岗、吕新雨、黄平等专家学者,以及获奖青年学者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邱华栋在致辞中说,20多年来,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获奖作品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体现了青年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见证了青年学人的成长与进步,为文学研究新力量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承载着学界对青年人志业理想、治学态度、耕耘付出的嘉许与认可,是青年学者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自我校准的学术标尺。
阚宁辉表示,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见证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脱颖而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持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拓展空间,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学出版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出版向高峰迈进。
陈思和作为评委代表致辞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举办十余年来,对中国青年文学评论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塑造作用。这要求评委们以更加公正、全面、前沿的学术视野来组织评选,选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事业有引导作用的优秀作品,以坚实的文学评论队伍塑造良好的当代文学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李静的《学院体制与数字时代知识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再定位(2014—2024)》、王雪松的《视觉形式与中国新诗文体建构》、韩松刚的《“人”的辩证法——从〈平原〉到〈欢迎来到人间〉》、王炳中的《“精神胜利法”的退场与阿Q的“成长”》、李壮的《何以“真实”,如何“确定”:蔡崇达“故乡三部曲”与碎片时代的文学可能》5篇文章获得本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王雪松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说,青年学人不仅要追求学术的精进,而且要自觉继承学术薪火相传、学人友爱相助的传统。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破界与重构:数字时代的人文复调”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全球格局加速演变、人工智能提出挑战、文学创作代际更迭,新时代亟待文学创作与研究展现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回应。面对数字时代出现的复杂变化,如何在时代之变的“破界”与“重构”、“迭代”与“叠代”中发挥青年的创造能力,需要青年学者保持及时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的敏锐与神思,保持人的独创性、原创性和个人性,时刻思考如何在时代潮流中观看、认识、把握文学的发展方向。
与会者认为,面对技术迭代引发的人机共创、人机共评等现象,写作者要坚守难以被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代替的“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语言”,寻找科技和人文和睦相处之“道”。人工智能提供了均质化的信息环境,促使写作者反思文学创作与评论的“上限”和“下限”何在,不断重新思考批评何为、何为批评,如何在科技赋能的变化过程中守住中华文化的根脉,守住文学的“灵性”与“人性”。
作为2025年青年评论家系列活动之一,当天下午,“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性:以‘八五新潮’为参照”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的10余位学者参会交流,围绕“八五新潮”的历史脉络、独特价值以及对当下的重要启示等方面展开讨论。
“八五新潮”以先锋文学、实验戏剧、新潮美术为载体,通过形式创新和观念革命极大地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疆界。与会者表示,回望“八五新潮”,不仅要重新解读前辈作家留下的文学佳作,更要锚定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发掘阐释新作家、新作品与新的文艺样态,深入探讨文学创新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当下回顾40年前,当时的年轻人遇见了特别好的文学环境”,作为曾深入参与“八五新潮”的作家,孙甘露在会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有感触。回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有种“既置身事内,又置身事外”的感觉,既深入书写生活,又因身在院校而对文学现场保持距离和客观性。如今他在年轻创作者身上重新感受到鲜活而独特的声音,这也是青年一代非常可贵的品质。“无论是大数据、算法依赖,还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现在到底有多少被纳入文学史的叙事中?这恰恰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其间还举行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作品集《突进的艺术与当代性的生成》《文化政治与民间性》新书发布会、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