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春节一同入选这份名录的还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项技艺营造的桥梁,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清明上河图》的“画眼”:横跨汴水两岸的“虹桥”。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虹桥因此得名。这座虹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的繁华,也记录了我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的最高形态。上海虹桥也因为有一座已经消散在历史里的蒲汇塘木桥而得名。在今天的开封,已经没有这般宏大的木质拱桥了。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木拱桥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我曾一直以为,如《清明上河图》中“虹桥”这般瑰丽的木构拱桥,只存在于史书和古画里。直到2022年8月6日,一场大火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烧上”热搜。新闻里说,“900年的万安桥被烧,我们损失的可不只是一座桥”。
直至2022年,“虹桥”这样的桥都是存在的,并且只存在于浙江、福建交界的一小块区域。上世纪70年代,茅以升院士已经发现了这些隐藏在闽浙山间的叠梁木拱廊桥。作为一个生在浙江、长在福建的人,我竟然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怀着极大的好奇,我探访了联合申遗的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福建寿宁、周宁、屏南、政和等地。去到每一个村庄,走上每一座廊桥,我仿佛走进一幅又一幅绝美的画卷,感叹于中华廊桥之美。作为一名网络文学从业者,我能做的就是为这项技艺写一本书,由此便有了《极光之意》。
故事发生在新时代福建山乡巨变背景下的屏南县长桥村。屡获大奖的旅意天才建筑师聂广义,在提交了一份名为Concetto di Aurora(“极光之意”的意大利文)的概念设计图参加设计大赛后,意外得知远在中国福建的一个山坳里有一栋建筑,竟然与自己的设计一模一样,连名字都是翻译过来的“极光之意”。
聂广义匆忙回国一探究竟,不料竟遇上福建万安桥被焚毁。聂广义的爷爷是“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广义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掌握了这项非遗技艺,那是比建造《清明上河图》里的那座“虹桥”还要难的“编梁”技术。然而,由于他爸爸聂教授在没有告知原因的情况下,篡改了他的高考志愿,并导致他妈妈意外离世。父子俩由此产生了长达14年的隔阂,聂广义也因此对任何与“古典”有关的因素存在心理性“过敏”。一次意外的“抄袭”事件、一则关于万安桥被烧的新闻,促使聂广义从意大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屏南,并认识了极具古典气质的女主梦心之。
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去福建采访了国家级传承人黄春财老先生,老先生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后作古。他亲眼看到了万安桥修复之后的圆桥仪式。我还去浙江采访了当时还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斧头王”曾家快。在实地航拍和采访的时候,我问他:“记不记得自己一共造了多少座桥?”他说:“不记得,就是造完一座再造一座。”在他的身上,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匠人精神”。
曾家快于2025年3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极光之意》也在这个时候出版了,该书在连载过程中荣获阅文平台荣誉五星作品,打破女频最快五星作品纪录,荣获阅文女频全平台月票榜第一、新书榜第一;起点女生网月票榜第一、畅销榜第一、出圈榜第一;并入选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福建省文学院“新时代福建山乡巨变”重点扶持项目。
《清明上河图》中勾勒的“人间烟火”,早已消散于历史的洪流,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人类非遗”,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