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评论·新闻

这一次,诗歌不再除外

□黄 梵

以前的高考作文题,往往都有这么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今年北京的高考语文作文中,“微作文”部分有这么一套题:“请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允许考生以诗歌形式进行创作,这一创新之举令人眼前一亮。

这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可以视为对写诗认识的转折点,意义非凡。写诗在高考中变得“合法”,说明大家开始意识到诗教在中学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古代读书人皆经历过诗教,几乎人人会写诗,当代读书人多数不会写诗,且把普通人能不能写诗,皆与有无天赋挂上钩,这说明当代人对诗教的认识尚有误区。很欣慰,北京率先把写诗的权利,归还给每个孩子。当然,我主张用现代诗来恢复诗教,因为它最能应对现代人的复杂心绪,自由诗的形式也更符合孩子表达上的多样化需要。

无论诗要传递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让它成为一首诗的关键,是要有诗意,否则情感或思想就经历了一次表达的失败,没有成为诗。而创造出诗意,说起来也不复杂,只需要“换眼光”。你能把夜幕上的月亮,看成是开在夜幕上的一扇窗户,诗意就诞生了。“换眼光”的本质就是“用新眼看旧物”,其实就是跳出窠臼的思维,就是批评性思维!所以,十几年来我一直有个看法:能普及诗教又抵达科技前沿的国家,会成为最有创造力的国家。另外,对学生个人来说,这种能让人旁逸斜出、跳出固有框框的诗歌思维,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一生的种种挑战,易于找到解决之道。同时,诗歌还能让他们审美地活着,在意义丢失的时候重拾意义,在虚无来临的时候重获安定之锚。

回到今年的作文题目“轻”。布鲁克斯认为,悖论是诗歌成圣的法宝。我们可以沿着这一思路,去考虑如何写“轻”。轻有两种:一是物理上的轻,二是价值上的轻。比如,尘埃、空气就是物理上的轻。丑与美相比时的轻,失败与成功相比时的轻,都是人为认识中价值上的轻。运用悖论思维,我们恰恰可以去写,这些平时被人忽略的“轻事物”,它们对于我们不可或缺的意义,即“重”。可以通过某件事或某个观感,写终于发现了它们的重要或原有的光彩。对写诗来讲,写越具体的事物越好。

(作者系诗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2025-06-11 □黄 梵 1 1 文艺报 content79584.html 1 这一次,诗歌不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