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尚恩
6月12日,由《诗刊》社、湖南省作协主办的首届新大众诗会暨中国诗歌网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在湖南湘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新大众诗会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诗刊》主编李少君,湖南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游和平,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忠威等参加座谈。
他们的生命因诗歌更加精彩
“文学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不能改变我的生活,却会让我的生命因此更加精彩。”诗人王计兵说,他送外卖送了7个年头,而写作已进行了37年。由于周围人不理解、不支持,他有25年时间只写作、不投稿,有时候甚至不保留底稿。也正是多年来无欲无求地写作,让他了解到文学特别是诗歌对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文学的梦想找到我们,是来辅佐我们更好地生活,它绝不能成为生命的禁锢。追求梦想的最好方式是把梦想缩小成爱好,以便于随身携带。一项爱好,如果加上长期的坚持,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成真正的梦想。”他表示,对于新大众文艺,不能因为有这样一个标签而降低文学的品质。“希望作为‘素人写作者’的我们,能用更高的要求对待写作。写作最终都要回归文学本身,让作品说话。”
诗人曹兵是宁夏彭阳县关口村的农民,他在《大风》一诗中写到,“在无数次生活的变故中,我们/练习着未雨绸缪”。实际上,他不断练习的还有自己的诗艺。他从小就喜欢阅读,长大后经常托人买来一捆捆书,偶尔也写点散文和随笔。这为他后来转入诗歌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一段时间,他经历了诗歌写作的“疯魔时刻”,“不写出个东西,心里就好像缺点啥”。他表示,自己很享受写诗的过程,暗含着无法言说的快乐。写诗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可变成“纯技术活”。
诗人温雄珍在东莞务工,闲暇时间坚持写诗。周边人经常问她的问题是:“写诗做什么?能挣钱吗?”温雄珍的回答是:“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撑,是自我的救赎。这就是最大的财富。”在生活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是诗歌帮她渡过了心里的难关。她对诗歌只有感恩,没有功利的想法,有时候也为诗作“上刊”(发表)而高兴,“我写岀来的诗作,就像自己的可爱孩子,忍不住想去和别人分享”。
河南诗人尹东在曾参加去年在河南开封举办的《诗刊》社第四十届青春诗会。他回忆说,在此之前,自己一直忙于生计,投稿诗歌并发表过两三次,是个彻彻底底的“素人”。所以,当时青春诗会入选名单一出来,开封的很多人都纳闷“这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一年来,因为青春诗会的缘故,他被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他表示,虽然工作繁忙,但一直持续写作,“读诗是喘息,写诗是绽放”。在写作和修改的时候,他尽量把华丽的语言剔除,因为这种语言背离了他对诗歌的追求。
把笔尖扎进土壤,让诗句饱含清香
来自山西晋城的诗人榆木,有过多年下井挖煤的经历。开始是在井下一线作业,后来调到井下二线盘区水仓。听着巷道里的水流声,榆木用手中的笔在矿工交接班单上陆续写下了一些诗歌。在这个“无人区”,他干脆关掉头顶的矿灯,和黑暗说话,和巷道说话,和水说话。就是在这样的独特空间里,他把生活看得更清楚了,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歌抒情方式。他早期的诗歌主要写乡村生活,后来转写熟悉的煤矿生活,“点击量有的达到了六七千”。现在,他转到地面工作了,诗歌创作题材也变得更加多样。在他看来,诗歌创作关键在于找到语言的独特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写出真实而深刻的生活。
作为攀钢矿业公司的一名焊工,温馨的诗歌写作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她认为,“新大众文艺”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让更多人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在时代的风云变幻里捕捉灵感。温馨在写作中注重强化思考的深度,积极融入真实情感,将工业场景书写得更具思想纵深和情感温度;在语言运用上,更加注重刚柔相济,让工业诗在不同艺术手法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她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工业现场,捕捉工厂里那些平凡的诗意,用大众易懂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记录时代脉搏。
诗人景淑贞来自河南省方城县四里店镇张湾村,在村里开着一家小卖部。她经常拿错商品、找错钱,村里人善意地嘲笑她,“因为写诗,变得有点不务正业了”。但她仍然坚持着读和写。有一天,村里一位老人来到她的小卖部,激动地对她说:“我在公众号上读到了你写的诗。”她问老人读到的是哪一首,老人大声地说:“就是那首《五月》啊!‘张湾村的麦子熟了,而收割机/还没有来,不可能有/比这更让人焦急的等待了’,这几句写得太好了!我还知道《三月》里的那句‘靠着夜晚的门框/抠指甲缝里的泥土’。”老人的话让景淑贞感到惊喜,她表示,今后要始终把笔尖扎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让诗句始终饱含泥土的清香,始终像麦穗那样低垂。
来自甘肃临潭的诗人黑小白谈到,临潭县城不大,只有一条主街道,稍微走远一点,就是郊区和乡村。生活在这里,他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亲近,他在此看到了最真实的生活,也触摸到新时代诗歌生长的根基。他希望通过诗歌,让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在草原放牧的牧民、在城市中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些许共鸣。在写作中,他有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冗长的句式,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情感。他相信在新大众文艺的火热实践中,诗歌就像高原上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们的心灵。
“‘在场’是所有基层诗人的写作基石或者说命脉。”来自湖南花垣的诗人梁书正表示,“在场的写作”让新大众文艺群体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强劲的生命力。“我们的写作既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更要放宽视野,关注更广阔的生活和生命的世界。文学最终还是要往人性的深处走去,追求光明、纯善,有对人世间的深切观照。”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处理个人的经验
“如何处理文艺和社会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更好地体现文艺的时代性与人民性,实际上是我们的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一直在不断解决的问题。”吉狄马加表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下,我们回到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思考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历史发展和当下新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写作者,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处理个人的经验,使写出的作品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精神产品,既能照耀自己,也能照耀他人。
“在新大众文艺的视野下,诗歌要打破圈子化、小众化的封闭状态。”李少君表示,要让诗歌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的人间烟火,从晦涩回归清澈,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变为共情的深情吟唱。今天的诗歌舞台是敞开的,专业诗人与业余爱好者同台朗诵,外卖员、厨师、农民、工人、教师、学生等都是主角。我们期待听到方言的抒情、田野上的呐喊,甚至工地脚手架的节拍,因为在新大众文艺时代,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质是“人人可诗,诗为人人”。
“新大众文艺的显著特征是参与者更多元,而且身份不断融合。”王山表示,新大众文艺是有根的,是和生活连接在一起的。现在很多写作其实是书斋里的想象,与当下的火热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有时显得缺乏生命力。而新大众文艺创作,凸显的就是写作者对现实经验的深刻把握。我们探讨新大众文艺,要看到它与传统文艺创作的各自优点以及彼此融通的情形,真正促进文艺的繁荣发展。
“新大众文艺指向了一个庞杂的、无限生长的文艺现场。”阎安表示,这个概念的提出,让大家关注到更多新的写作者和写作类型。特别是借助新媒体,“新大众”创作出一大批有烟火气的作品。这是一种海量而无名的创作,百花齐放而又充满了创造力,不断刷新传统的文学生态,需要我们所有人调整自己的写作,努力写出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今年是中国诗歌网成立十周年。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座谈会并介绍说,十年来,网站以“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密切联系广大诗人和基层诗歌组织。截至目前,各终端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日均访问人次200万左右,每天收到投稿近3000件,成为诗歌创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座谈会上,李春龙、希冀、梁小兰、陈哲、易敏、周敏、吴撇、赵琳以及其他新大众诗会代表分享了自己在中国诗歌网发表诗作,以及作品被选为“每日好诗”,甚至在《诗刊》上刊发等的经历。大家表示,互联网是新大众文艺酝酿、发展和壮大的沃土。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诗歌网已经成为实践新大众文艺的重要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