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飞
我是个教授电影导演的教师,为了教学也导演过9部电影及2部电视连续剧;其中有根据叶辛小说《高高的苗岭》改编的电影《火娃》、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的电影《本命年》、周大新小说《香魂塘畔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张承志小说《黑骏马》改编的电影《黑骏马》,扎西达娃小说《冥》改编的电影《益西卓玛》,以及根据剧作家曹禺的话剧《日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日出》,作家梁慕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豪门惊梦》。说我的影视创作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攀登,完全正确。
在还没有电视、录像带的时期,我曾经感慨过,人类发明创造的八大艺术形式中,电影实在是“太短命了”。电影的胶片拷贝在结束影院放映后,一般观众除了在教科书和资料馆里,就再也欣赏不到了。是后来的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给了百年老电影第二次艺术生命。但如今我仍然在感慨,在八大艺术形式中电影的制作手段、材料及表现方式又是变化得最快、最大的,不像其他七门艺术形式,创作手段、方法基本变化不大。特别是文学和绘画,是唯二只由艺术家个人完成,而且可以不成为商品而成活的艺术创造。曹雪芹用笔写了一辈子《红楼梦》,梵高画了一辈子的画,可以不出版、不售卖,照样留存千古。
当前,人类已经从“文字写作”,进入到兼行“视听写作”的时代。过去和现在,拍摄电影、电视剧、网剧都是投资昂贵、费时费工的产业。但是可以预料,未来的AI将会使这一切简化,甚至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制片厂”。那么,导演们还是要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攀登,而作家或剧作家们,则可以用AI制作手段,直接把酝酿、想象、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制作成视听等艺术作品。作品在网络上有市场、有收入固然好;没多少人理会,没收入也不怕,只要是好作品,也可以像曹雪芹、梵高一样只给自我及好友、知音们欣赏,照旧流传千古。
(作者系导演、编剧、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