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网络文艺

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破圈”

□邵燕君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破圈”一直被提及,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次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是网络文学发展近30年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内生动力的体现。

自2018年免费模式兴起后,网络文学的用户扩散和下沉已经达到了几乎涵盖所有潜在受众的饱和状态。同时,短视频的冲击促使网络文艺生产呈现出全媒介的总体态势。此外,AI技术的介入更是对网络文学形态和产业形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在哪里,它的不可替代之处又是什么。

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平确实提高了,年轻人的创作起点也高了,类型更加丰富,文学生产也更加稳健。这个时候,我们要关注它的文学性,即网络文学的不可替代性。现在人们可以看网剧了,为什么还要读网文?可以看免费的,为什么还要看付费?我们要留住核心读者。

网络文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回应时代情绪。短视频有些情节可能比较无脑,但它们能够直接回应人们的情绪。网络文学最初也是做这样的事,而今天视频可能更适合承担这一角色。网络文学不能回避情绪,我们可以把情绪放在整个故事中去回应,创作出作品,继续承担回应情绪的使命。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必须“破圈”。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文学性既是倒逼的,也是内生的,一方面是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内在文学性的需求。

我们一般说的“破圈”是横向破圈,比如网文“破圈”到游戏、短视频。还有一种“破圈”是纵向“破圈”,即打破文学传统。如今,有10%的网文读者是银发族,只有打破了文学传统,网络文学才能继续发展。但真正“破圈”必须靠单品,这个单品要凝结该类型所有的能量,打动那些不知道这个圈层的人。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强调,好的文学特别能够回应当下的现实问题,好的网文不会撒谎。

文学性、现实性和精品化需要得到强调,这些特质在网络文学内部是内在生成的。网络文学一旦“破圈”和打破文学传统,就能找到自己在文学谱系中的定位,也是其在网络生态中的定位,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主流文学。在全球媒介革命的视野下,中国网络文学要致力打造全球网络文艺格局中的文学新样态。我认为,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位置,也是它应有的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5-07-18 □邵燕君 1 1 文艺报 content80109.html 1 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