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网络文艺

“契诃夫之枪” 的两次枪响

□核融炉

高中时,我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一本爱伦·坡的书,就此喜欢上了悬疑题材;大学时开始尝试创作短篇悬疑小说,全凭兴趣爱好,每年产量很低,但一直断断续续坚持着。一步步走到今天,收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影视方的青睐,也出版了第一本实体书《谋杀前夜》,真是非常新奇的人生体验。

我的作品不多,但我尽量让每部作品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都能在结尾给读者带去惊喜。如果问我是怎么设计反转的,很难回答,因为每篇小说的反转不同,带来的感觉也不一样。把问题扩大,放眼于整个情节编排,我还是总结出了一些万变不离其宗的经验。

好反转离不开好伏笔,只有在前文把伏笔设计好了,最终的反转才能稳稳地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整个故事的结构也能变得完整圆满。有一种叙事原则叫“契诃夫之枪”。它的核心思想是:如果第一幕里挂着一把枪,那么到了第三幕,这把枪必须要开火。也就是说,故事中如果出现某个元素,那么它必须在之后发挥作用。伏笔正是如此。

我的经验是,契诃夫之枪要有两次枪响。墙上挂了一把枪,读者都能想到这把枪最后会打响,但这把枪难道只有这一个作用吗?其实仔细想一想,还能有另一个作用,会有一声枪响出现在角色心里。当角色走进一个房间,看见墙上挂着一把枪,他的心情肯定和看见一幅画的心情是不同的,他的想法和选择可能也会不同。这里的枪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多个作用,除了最后会响以外,还能塑造人物,或者铺垫后面的情节。就是说,要想办法让伏笔的作用不止一个,至少要有两到三个。

《谋杀前夜》这本书是中短篇集,其中《不可儿戏》广受好评。这个故事最初的点子很简单,就是想在结尾写一个跨越数年的呼唤。我一直觉得,一句简单的呼唤在时空跨度的加持下是非常有张力的。其实我好几篇小说都有这个点子,比如《祝福》《最佳损友》,这两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在多年后得知真相,或因临死前的真情流露而向过去的人进行呼唤,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他们朝着过去的呼唤是得不到回应的。有没有呼唤能得到回应?也就是一个朝着未来的呼唤,当时没有等到,许多年后才得到回应。

《不可儿戏》最初的想法其实就是想写一个案发现场发出的呼唤求救,当时没被听到,悲剧还是发生了,许多年后才被听到,得到了回应。所以伏笔就是这声呼唤,最终的反转就是回应。

写了一个伏笔就要让它有不止一个作用。受害者发出了求救,还能有什么作用,还会被谁听到?最直接的就是被案发当时的人听到,比如凶手听到了,他可能会恼羞成怒,如果他恼羞成怒,那就表示凶手可能认识受害者求救的对象,而且是他平时根本看不上的人。于是,我就想凶手和复仇者的关系可以设定为兄弟。哥哥非常优秀,看不起弟弟,同时逆商很低导致心理扭曲;而弟弟平庸却善良,女主既然危急时刻会呼唤他,那表示可能曾经受过他的帮助。女主的这声呼唤被凶手听到了,这可以塑造兄弟俩的人物形象,进而也可以构想其他情节。

进一步再想,女主的呼唤还会被谁听到,可能会被案发当时的证人听到,假如证人听清楚了,那他应该离现场很近,可以采取措施营救。可事实是女主当时没被救下来,那么证人可能离得远,听得不清楚,甚至没意识到发生了很严重的事,可能只模糊听到了一个名字。那么最后事情败露,需要他出庭作证时,他很有可能把模糊听到的那个名字当成凶手。刚好,父母也不想让哥哥葬送前途,于是弟弟替哥哥顶罪的剧情就出来了。

紧接着再想,弟弟根本没做坏事,为什么会心甘情愿葬送自己的未来呢?为了让这一逻辑通顺,就要进一步塑造弟弟的人物形象。他应当是这样一种局外人:在生活中存在感很低,被排挤打压得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就算坐十几年牢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什么都无所谓了。

人物的内在弧光就在于这个角色一开始即便落到最底层,也必须暗含改变的可能,他内心的底层逻辑中还要留存一线希望,就像弹簧一样,被压抑得越厉害,所积累的势能就越大,当某个契机出现时,就要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弟弟这个人物的弧光,就是他再怎么被忽视,内心仍然要有被需要的渴望,这种渴望会促使他一旦听到有人需要他、呼唤他,他就会倾尽全力甚至付出生命奋起反击,来回报这种被需要的恩赐。这就刚好与我最初的想法完成了闭环。由此,这篇故事的主旨和框架就定下来了,第一重反转和第三重反转也确定了。

我进一步想到,假如弟弟的复仇只为了回应那句呼唤,庸庸碌碌十几年就为了满足一个要求,那其实还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人物还没有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丰富剧情。他必须完全清醒过来,他的复仇不能只有一个作用,还得有别的作用;他不能只向哥哥复仇,还得向他的原生家庭宣战;他不能只给死去的人一个交代,还得给活着的人一个交代。此外,我还想让这个人物颠覆他与哥哥之间的所谓优秀与平庸的差距,让他比哥哥更聪明。基于这些考虑,我设计出了第二重关于遗产的反转。

以上就是《不可儿戏》情节编排的构思过程。我认为情节编排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把伏笔设计好了,让它有不止一个作用并且被充分利用,它就可以成就动人的反转,还能对情节编排、人物塑造有所帮助。悬疑创作方面,我也还在不断探索,希望未来能写出更多好看的故事。

2025-07-18 □核融炉 1 1 文艺报 content80110.html 1 “契诃夫之枪” 的两次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