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丝丝草原风 悠悠杜鹃情 ——阿古拉泰五本书的情境 2010年01月13日 来源:文艺报 □包明德(蒙古族)

蒙古族作家阿古拉泰的《新时期近作选》(作家出版社出版)五本书,如同草原上微拂的五色清风,带来故乡蓝天白云和水草的信息,给幽闭的心灵敞开一条通往那片“从来也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我之地的曲径,随着漂泊的文字,再一次踏上归乡之旅。

阿古拉泰集豪放与婉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实际上书写的已经不再是单纯代表了海浪、远山、骏马、煤矿和在他生命的水面上激荡起阵阵波纹的人们的表层概念的东西,他的文字像一根根银针,缓慢而悠长地侵入到读者的灵魂,让人在微微地疼痛和渐进的甜蜜中品味出那些日常惯见的名词中所深蕴的不朽的生气和力量。

诗人的语言时而雷霆霹雳、歌舞战斗,时而忧悲愉佚,怨恨思慕,创造着如同往返于斯科帕斯和拉斐尔给世界带来的“崇高”与“秀美”的艺术冲击里一般的诗歌的奇迹。“蒙古人的季节/永远追随着蓝天白云走/当绿遍布了草原上的每一个角落/故乡在我们心上 就成为/灵魂的高地……”(《众鸟高飞》)“像一棵草一样行走/在草原/在戈壁/在城市水泥的缝隙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用自己的瘦/用自己的小/用深绿色的骨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不能在泥土中扎根/就在石头缝里跋涉/像一棵草一样行走/无所畏惧/默默地/就走成了时光的样子”(《像一棵草一样行走》)一般来说,在希腊的艺术中,崇高和雄伟的风格的表现原则是不体现感觉,而且是柏拉图所说的最困难不过的表现形式。但诗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把所有能表现的力度都揉合成一种看似无所表现的平淡,时刻让各种能体现出有意蕴的灵魂的因素转化为雄辩的沉默,从而衬托出所歌之物极至的自然之美。“秀美”的概念往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而流于矫揉造作,但阿古拉泰小心地,或者应该说是以一种诗人天生的创作敏感不留痕迹地绕过了这一危险地带,他笔下的“秀美”没有矜持,没有束缚,每一个字都跃动着欢快可人的音符。

对诗人来说,诗歌和散文的美包括了表现力的许多方面和多种类型。有人曾经向诗人发问,为什么不见他专意书写爱情的诗篇?其实,诗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诗性传统,他并没有将艺术对象的范围缩小为单一而抽象的类型,而是倾向于使用多种意象作为寄情方式。爱情是一种情绪,一种爱的情绪,诗人把这种爱的情绪扩大和融入到他眼中所见的一切美好事物,我们从他高亢地歌颂声和惊叹地赞美声中不难想象出诗人心底流淌着的爱情洪波,不难认识到深藏在诗歌和散文背后的体现诗人完整而诚实的爱的宣言。“在苍穹与大地之间/鹰的翅膀/展开一泻千里的草原、奶酒和琴声/展开浩渺的时光、梦想与永恒的爱/……当内心的激情辽阔成一片蔚蓝/苍穹啊/就坦然奔腾成了/逶迤婉啭的河流/……”(《鹰的翅膀》)“一只大雁飞走了/在初春/露水成霜的大地/怎么也含不住一声/忧伤的雁鸣/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纷飞的翅膀上 道路纷飞/而一颗心像一朵条动的火焰/风吹不灭/雨淋不熄/还有多少天空需要飞/还有多少草香 风吹不散/梦里梦外 一双翅膀总是牵挂着/牧草返青的地方/从一棵草到另一棵草/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那一颗跳动的心/即使在梦里也不曾停下/一颗露珠的明亮(《一只大雁飞走了》)

诗人担任过大型音乐史诗的文学执笔,对于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感悟力。在他的诗作和散文中,音乐和节奏被充分地利用了它们各自的表现能力。音乐和诗歌本就是两种很重要的能体现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的文艺形式,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音乐曲调和伴有音乐的歌词就包含着精神情绪的相似物(按,也就是模仿品)”诗人明确这一点。而“美只对心灵才开放”,诗人先是以细腻的心思体会到世界的美好,然后又将这些美好的感受结成带有节律的文字,并利用了不同的音乐能激起人们不同的情绪这一特性,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写物还是抒情,无论是长篇或是短制,无不铿锵顿挫,起伏有致,很富旋律之美。

阿古拉泰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于朴实的文字和深厚的情怀中的历史感和哲理性。他用自己踏实地创作捍卫这种与生俱来的没有虚伪和夸饰的品格,用坚定的创作理念来反对那些不知所云的虚假艺术。他的作品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多具历史感和哲理性。就像《随风飘逝》里的诗作,正如同他自己所说:“是出自肺腑,发于心灵,有刺骨的疼痛,有汗水的咸涩、泪光的晶莹。”诗人把从现实中总结的对哲理的思考慢慢转化为对人类瞻前顾后的历史责任感,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南飞的大雁、路边的小花,更多的是劳动者的汗水和草原煤都的建设。“绿色的风 风雅地吹/吹走污染、陈腐和陋习/让‘煤黑子’换一身绿/让科学的肺叶/自由地呼吸……啊,年轻的树/你枝叶繁茂 绿色的理念深深扎根/矿山复垦 再造青山/今天的行动就是明天的煤/绿色的渴望绿色的梦/绿的未来将在你的绿荫下/幸福地乘凉。”(《煤海上的草浪》之《年轻的树》)“老了,实在走不动了,让我/这双苍老的手再扎一座毡房吧/亲人们,不论那片痛苦的土地有多么远/也要让这片祥云飞越万水千山……住进毡房吧,什么样的震都不会倒/风从哪面吹过来,它都暖/莲花一样绽放的是明天美好的日子/细密的‘哈纳’是我理不清的心。”(《写在草叶上的感动——记录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之《额吉的心》)

阿古拉泰,草原的孩子,用他生动细腻的情感和灵活敦厚的语言,让人们深切地领略到一颗为正义、为勇敢、为不朽的事业、为人类的高贵品格而歌的心是如何在祖国绿色的草原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支忠诚的笔是蘸了怎样的激情来书写他和他眼中的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