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北京长安大戏院,北京60年难遇的寒流没能阻挡喜爱越剧的观众赶到戏院,欣赏他们心中的偶像肖雅。上海肖雅文化艺术公司在京演出的《盘妻索妻》《状元未了情》《巡按斩父》,场场座无虚席。什么是戏迷、什么是名家,呼啸的寒风不敌热烈的掌声是最好的回答。
观众爱她的理由
肖雅原名朱剑玫。尹派小生,曾为上海虹口越剧团演员。1986年,肖雅获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上录杯”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二等奖。1988年2月参演上海越剧院演出的历史剧《汉文皇后》。同年7月在人民大舞台举办的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中获演员奖。同年10月9日,在中国剧场举行“肖雅演唱专场”,演唱了《沙漠王子》《流浪王子》《一枝梅》等唱腔选段及歌曲《月亮走,我也走》等,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致信祝贺,傅全香、戚雅仙等前辈艺术家出席观赏。1989年1月,虹口越剧团的《盘妻索妻》《天长地久》应邀参加香港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肖雅是主演之一。1994年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吴国兰演唱《梁祝》后广为人知。2002年6月,肖雅成立了上海肖雅文化艺术公司。5年来先后排演了《状元未了情》《何文秀传奇》《盘妻索妻》《秋海棠》4台大戏和一台尹派折子戏专场。2004年,《何文秀传奇》被央视用高清晰数码技术拍成越剧电视连续剧,同年肖雅也因主演原创古装剧《状元未了情》而获得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长安大戏院的这三个晚上座无虚席,观众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抢答式的:“我们爱她的理由很简单,她爱戏曲爱观众”;“1989年,作为尹派传人的肖雅在香港演出《盘妻索妻》,十分轰动,原本好好的她后来跑到美国去了,突然离开了越剧舞台,我们真为她惋惜”;“戏曲的前景不好,她的离去使越剧的观众有所流失。漂泊海外10多年,肖雅抑制不住对越剧的眷念和对观众的思念之情,毅然回国,重新亮相越剧舞台。我们好开心”;“肖雅从国营院团出来自己搞创作,并且每年一台质量不错的大戏,克服了许多困难,佩服她”;“她每次谢幕后和观众交流的场面几乎成了演出的一部分,答问、同唱、独唱,有时达半小时之久。”
她爱观众的理由
肖雅告诉记者,“越剧是我的所爱,更是观众的所爱,我和观众已是一体,不可或缺。感谢戏迷们对我的爱护和对越剧艺术如此的关注和热情。近几年,我在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热情欢迎,此次在京又受到首都观众的厚爱令我感动,很受鼓舞,这说明越剧艺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忘不了恩师尹桂芳在弥留之际看着我的眼神。在医院的病床上,老师已不能讲话,但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她对我寄予的期望。所以,几年来我一直以最佳的状态来复排尹派经典剧目《盘妻索妻》,我感觉尹桂芳老师一直在我身边,看着我,给我信心和力量,所以在京的首场演出选择了《盘妻索妻》。《盘妻索妻》不仅唱腔多,且表演要求高。这次复排,将原先三个多小时的戏,浓缩到了两个半小时。舞美与服装都是重新设计,体现了大气时尚。但《洞房》《赏月》《露真》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和唱腔都全部保留。”肖雅把通俗歌曲的轻声、气声、美声唱法都融进尹派唱腔,丰富了越剧的表现力,得到业内外人士的接受和肯定,使越剧艺术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传承。她说:老戏,在老观众面前是老戏,在新观众面前应该是新戏。那就要求老戏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感。多年来,我坚持每年都推出一部大戏,相继推出了《状元未了情》《何文秀传奇》等剧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闯出民营越剧团新路子
肖雅文化艺术公司于2002年6月成立,8年来先后排演了《状元未了情》《何文秀传奇》《盘妻索妻》《秋海棠》4台大戏和一台尹派折子戏专场。他们坚持“一戏一聘制”和“养戏不养人”的运作机制,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综合人力成本。肖雅带着她的团队,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京、沪、津、浙、苏、鄂、湘等省市的30余个城镇,演出了900余场,数十万观众观看了演出。
在新一轮文艺体制改革中,民营剧团如何生存、壮大?当一些以演出为主的文化工作室纷纷成立又纷纷倒闭时, 上海肖雅文化艺术公司站立在演出市场的风口浪尖,成功打造出了民营剧团的品牌形象。曾在国有越剧团担当主演的肖雅,坚持以国家专业剧团的标准要求自己,花巨资购买专业的灯光、音响、调音台等设备。每次排演大戏,都一定请来名编剧、名导演,吴兆芬、陈明正、石玉昆、查明哲、李惠康等名家高手都曾参与过肖雅新戏的创作,一改人们眼中民营院团设备简陋、演出水平低下的印象。作为民营院团,肖雅没有只盯着经济效益,该团经常参加公益性演出,进校园、到广场、下社区、去军营,实践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使越剧尹派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肖雅公司以新型的运作机制探索出一条道路,为推广肖雅公司的经验,扶持民营剧团,上海市文广局和文新报业集团于2007年联合举办了肖雅文化艺术公司成立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图片摄影: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