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快乐中识别真假 ——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西游记》第二部 2010年02月01日 来源:文艺报 □钟艺兵

2008年夏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西游记》第一部成功面世。该剧以选材准确、剪裁精心、童趣盎然、想像丰富的艺术创造,为如何解决将我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主要精神通过戏剧形式,传播到小观众中间去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相隔一年,我又看到了仅用一个半小时、七场戏构成的儿童剧《西游记》第二部。它获得了出乎我意料的成功,让我欣喜。它在作品思想内蕴的开掘上比第一部更深,达到了一次新的超越。剧场中的小观众们始终沉浸在唐僧师徒命运的起伏跌宕之中。他们为孙悟空的挫折而慨叹,为孙悟空的胜利而鼓掌,也为能够带给他们乐趣的每一个细节而放声欢笑。我想,这是孩子们对这部戏最真实的肯定与褒奖。

《西游记》第二部究竟成功在哪里?它在创作实践上为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我的看法是: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面貌也在经受着空前严峻的考验。物质生活丰富了,一部分人的精神家园却丧失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感召与假恶丑的诱惑是同时存在的,要准确地辨别二者并不容易,何况是孩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更要针对现实,让孩子们懂得假恶丑往往会伪装成真善美的面貌出现,我们不要被它所迷惑。而且揭露假恶丑有时会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儿童剧《西游记》的第二部,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出这样的现实教育意义。

《西游记》第二部叙述的“三打白骨精”和“智降黄袍怪”的故事,早已被电视剧搬演过,并非首次改编,但把这两个故事连贯地组织在一部戏之中,便显出了它的特殊视角。一心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幻成美女、老妇和老汉前来行骗,一次也未能逃过孙悟空“火眼金睛”的觉察和金箍棒的痛击。唐僧因被假象所蒙蔽,却斥责孙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最后竟怒气冲冲地写下一纸贬书,将孙悟空驱逐出取经的团队。坚决打假的孙悟空虽遭遇到挫折,蒙冤受屈重回花果山,但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气馁、一蹶不振。当西行的唐僧遭到黄袍怪的陷害,危在旦夕的时刻,孙悟空还是义不容辞地火速赶到宝象国,解救了唐僧。经过这一番折腾,特别是唐僧自己一度被黄袍怪用妖术变成了一只吃人的猛虎,而黄袍怪却变成了一个善良的白面书生,这种“真假颠倒”的经历实在令唐僧惊心动魄!他认识到当初确实是自己分不清真假,错怪了孙悟空,这才师徒尽释前嫌,一同走上新的取经征途。我想,看到这里,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识别真假不容易。

或许有人会说:小孩子看戏哪里看得出这些道理?只不过是娱乐一下,高兴就够了。这种看法也有其理论依据,比如“儿童剧的追求就是让孩子们到剧场中来玩”等等。这显然是一种误导,我还是赞成“寓教于乐”。塑造未来国家主人公的灵魂,是儿童剧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看戏娱乐自己的需要和认识活动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应的认识活动会增加看戏的兴趣。”我想,儿童剧也不例外。

儿童剧《西游记》第二部的另一个成功,是作品真正进入到了戏剧状态,在强烈、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了孙悟空动人的心路历程。这部戏的主要戏剧矛盾并不在于孙悟空与白骨精、黄袍怪的斗争(尽管这些戏的篇幅不少,也很好看),而在于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孙悟空能看穿伪装的妖怪,时刻警惕他们的阴谋诡计;唐僧却被妖怪的假象所蒙蔽,缺乏警惕、主观固执又听信谗言,其结果就是指挥失误,一再被掳,险些断送了西天取经的大业。在这条戏剧矛盾发展的主线上,我以为最为精彩、最发人深思的戏,是第四场孙悟空被贬逐,伤心告别师傅、师弟,以及第七场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的再度出山。第四场末尾的“三打”,把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推向了顶端。为了赶走孙悟空,唐僧不仅写了褫书,还发誓不再与孙悟空相见。此时孙悟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悲伤、委屈、犹豫、无奈、忧愁、担心、不安,通过一系列情节安排,基本上都表达了出来。第七场,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又过上了逍遥自在的“齐天大圣”的日子。难道他真的把取经路上的师傅、师弟都忘了吗?难道他在接受群猴“山呼万岁”之时,能觉得这比在取经路上降妖捉怪还快乐吗?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快乐,还是聊以解忧的表面快乐?等到猪八戒一来,这一切都有了答案。一听说唐僧遭陷害,生命危在旦夕,孙悟空就把一切委屈和不公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腾云驾雾一刻也不停留地去营救唐僧了。真是好一个不辱使命、不忘师恩、有情有义的孙悟空!不过,使我稍感遗憾的,是编导者在第七场中增加了一段“真假美猴王”的情节。这个情节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的一种创造,也涉及到真假难辨的问题,而且剧场效果也相当热烈,但我觉得它已经游离于戏剧矛盾主线之外,冲淡了孙悟空从“回山”到“再度出山”这一心路历程的揭示,且不太合理。

儿童剧《西游记》的成功,也在于它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新的拓展。如第七场中“智降黄袍怪”的处理和设计就借鉴了动漫艺术手法,在黑色天幕的衬托下,舞台中央呈现出一副巨大的黄袍怪的五脏六腑。孙悟空变成了一只小飞虫进入到妖怪的肚子里,他在那里挥拳跺脚、捣肠敲肺,让黄袍怪疼痛不已,最后终于垂头丧气,不得不举手投降。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我意识到:为小观众们服务的儿童戏剧要想取得艺术表现力的创新,必须以少年儿童的审美特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儿童剧《西游记》从第一部开始就注意吸收多种艺术手段以丰富儿童剧的舞台表现力。其成功经验已被运用到第二部中。然而艺术家们并不满足已有成就而停步不前,这次借鉴动漫艺术所取得的佳绩,更证明了“艺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