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划春晚有多难 ——访春晚总策划秦新民 2010年02月03日 来源:文艺报 □本报记者 颜 慧

1999年至今,秦新民已连续11年出任央视春晚的主创,还任《星光大道》等栏目和央视各类电视文艺大赛(如青年歌手大奖赛、小品大赛、舞蹈大赛、民间器乐大赛、钢琴小提琴大赛等)的总策划。同时,由于为人严谨,思维缜密,又有着较高艺术理论功底,10多年里,他还兼任春晚的对外宣传。每年一到七八月份,秦新民就开始投入与春晚有关的工作中。因为春晚的总导演招标通常在八月初或八月中旬,每到这时,想投标的导演就会找到秦新民策划竞标方案,因为他经验丰富,对春晚流程了如指掌,最知道春晚需要什么。有时同一年投标,好几个方案都是他参与策划、撰稿。

记 者:作为央视春晚多年的主创,你觉得做春晚到底难不难?

秦新民:因为做得多,相对经验也较多。如果按部就班还是很容易的,而且确实不能想得太复杂。春晚说到底就是个节目单。4个多小时,能容纳38到40个节目,其中零点前语言类节目七八个,平均每个12分钟。歌舞类节目近两小时,还有魔术、杂技等常规节目。如果一开始就了解这个,一个个目标去攻克,就会有的放矢。节目做得多了,回过头来看,还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刚刚开始做春晚时,可能会雄心很大,也会有些虚荣心,总希望有大的突破,所以务虚的成分多,这其实对创作不利,因为最后不管怎么弄,都得落实到节目,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从节目开始呢。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这要有大的决心和定力。

记 者:推新人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春晚面临的很大困惑。你怎么看?

秦新民:春晚是要在年三十晚上,把那些让观众爱看和开心的节目呈献给大家。出新人本不是春晚的目标和使命,虽然这样,每年还是有不少新面孔,只是多集中在声乐和杂技魔术等节目上了,比如去年的刘谦。观众所指的新人,主要指语言节目的新人。就这方面看,这些年,至少近5年,所有导演都在做语言节目多上新人的努力。所以每年春晚都会在当年相声小品大赛、地方台节目及最走红的影视节目中寻找适合的演员。演员确定后要抓作品,根据他们的时间进行排演。但很多时候经过这些努力,把新面孔和那些大家已经快看“腻”了的老面孔放在一起,差距还是相当大,最后只好放弃,因为推新人不能以降低对节目的审美要求为代价。

此外,推新人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如去年《奋斗》和《金婚》都很火,当时我们策划了个小品叫《为金婚而奋斗》,同时还有一个把《疯狂的石头》和《武林外传》糅在一起的小品《疯狂武林》。这两个节目都已投入创作了,剧本也很好,但有演员没档期,还有的是担心自己已经名气很大,会不会因在春晚上压不住台而“伤腕儿”,最后这两个小品都没做成。但我们还是努力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逐步充实小品演员的队伍。比如去年赵本山带火了小沈阳,今年郭达和蔡明的小品里加入了上届小品大赛的女演员黄杨及本届大赛的男演员郭啸。

记 者:你觉得创作上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秦新民:创作队伍稀缺。本来擅长写小品的作者就不多,在不多的群体中,很多人又改写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创作相对容易,报酬也更丰厚。而春晚的相声小品创作从9月份到次年春节前不知要修改多少遍,中途夭折的可能性还很大。加上半年的时间投入以及不高的报酬,让很多作者望而生畏。

一个小品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还取决于导演。现在好的小品导演也相对短缺,这就导致新思想、新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包括新的流行的审美需求很难进入到这个创作过程中。近几年,我们开始从小剧场创作队伍中寻找导演人选。比如有个叫大鬼的导演,前年开始介入小品创作,去年排了郭达和蔡明的小品。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能感觉到整个作品的语言、戏剧手法、表演形态都和传统的不一样。所以今年有个作品又交给他排,他会借鉴一些先锋、时尚的,在青年人当中较受欢迎的因素。现在全面去颠覆导演队伍不太可能,只能逐渐增加新鲜血液,最后形成在年龄、资历、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相对多元的队伍结构。这些导演人才的介入也是一种牺牲,因为至少要耗费大半年时间。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依然有很多人把春晚当做一个较高的艺术坐标来追求。

记 者:这么多年来感觉春晚在运作机制上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秦新民:是春晚这么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常态的机制。这种超大型节目,应该有个相对固定的班子,因为整个流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有了常设机构,那每年春晚一结束就可以开始总结经验,拿出下一年创作计划,提前进入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就不会造成现在的一些急就章。同时在整个题材、样式、风格规划上,可以有综合布局。这样到9月份总导演确定后,就已经有了一批可选择的节目和较成熟的本子,节目整体水准肯定会上升。还有历年来我们都会遇到9月建组后,有些适合的演员日程早已经排满等遗憾。如果有了常设机构,在上半年抓本子时就可以跟一些演员签约,这也会让春晚有更多机会起用新面孔,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记 者:晚会运作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秦新民:是我们自己认为会形成亮点的,最终实现不了。比如今年本想请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和宋祖英合唱一支歌,既体现了国际化理念,又带出世博会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曲将由他演唱),在歌唱节目呈现形态上也很有创意。大家都认为好,会形成亮点,波切利也愿意参加,但最后因为日程问题没有成行。每年春晚,都会碰上有些节目因这种原因而中途流产。

记 者:据说春晚的出台要经过层层领导的审查,这会对创作有影响吗?

秦新民:首先应该更正一下提法,不是审查,是审看。有人把领导审看节目当作制约创作的负面行为,其实是不了解情况的一种猜想。就我个人的经历,还真没看见过参加审看节目的领导有过对节目武断下结论的例子。领导的审看通常带有三重身份:首先是普通观众,其次是某方面专家,第三才是作为一级领导的职务身份。作为媒体把关人,相关领导还要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创作人员是不是真正本着艺术良知在打造这个节目。春晚因其受关注程度往往会引来诸多猜测,也常常会经受一些莫名的指责,如暗箱操作、潜规则等等,但是有领导们坐镇把关,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些创作人员吃了定心丸,让我们能够不受那些流言蜚语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时领导出的主意确实很好。比如2006年的《千手观音》,就是当时台领导的提议。因为这个节目刚刚在雅典残奥会开幕式上表演过,创作也已有5年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老节目,对播出效果心存疑虑,结果是轰动一时。去年备受关注的两个农民歌手马广福和刘仁喜,也是当时胡恩副台长的建议,实际演出效果非常好。今年焦台长更是再三强调让我们不要有顾虑,一定要把最好的演员最好的节目呈献给大家。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我们在创作中实际上是更能放开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