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作协的工作有五个亮点。
一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丰富多彩。2009年国庆前夕,浙江省作协隆重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还表彰了“浙江省作家协会优秀文学奖”和“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的获得者。组织了浙江作家“回眸60年”系列采风活动;联合浙江广电集团举行了大型诗歌朗诵会《让五星红旗飘起来》;联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文化厅、省文联开展了《“放歌新浙江”——浙江文化名城新赋》大型文学创作活动;全额资助出版了125万字的“浙江儿童文学60年”《作品精选》和《理论精选》;出版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项目《浙江文化精神与浙江当代文学——浙江文学60年》;会同浙江省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绍兴市委举办了中国(浙江)“鲁迅故里杯”廉政杂文大奖赛;会同浙江省纪委、杭州市纪委、余杭区委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浙江)廉政故事大奖赛等。
二是繁荣文学创作,提高组织化程度,文学创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有16部作品分别列入“浙江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和“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其中,朱晓军的报告文学《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被中国作协列为2009年度重点扶持作品。胡宏伟的报告文学《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王旭烽的报告文学《家国书》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麦家的长篇小说《风声》,童禅福的报告文学《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夏真、王毅的报告文学《跨越——杭州湾跨江大桥纪实》,郑九蝉、李异、赵世文的纪实文学《金头颅——抗日名将陈安宝传》,李建树的长篇小说《真情少年》等获省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年,浙江作家在国内一流大型文学期刊上频频亮相,如艾伟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李森祥、薛荣的长篇小说《送瘟神》等作品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袁亚平的报告文学《大国根本》,畀愚的长篇小说《碎日》、中篇小说集《罗曼史》,钟求是的长篇小说《零年代》等,也在国内文学界颇受好评。
三是出作品,出人才,为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2009年,省作协首次与五位颇具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签约,签约作家将连续三年,每月获得省作协1500元的创作津贴;继续出资推出“浙江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二辑;继续组织“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浙江少年文学之星”评选活动;输送了两位青年作家(其中一位是畲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深造;积极探索,制定了《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期刊创作成果奖励条例(试行)》,由此激发浙江作家创作热情,提升创作层次;举办了第二届浙江省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内刊编辑班);继续对基层作者给予热情关注,召开了“浙江民间诗刊主编论坛”;继续做好青年作家,包括不在编制内的自由撰稿人的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四是服务基层、服务作家,文学阵地建设取得新拓展。加强“浙江作家网”建设,自2008年底改版后,网站首页点击量已达150多万次,网站文学论坛日均点击量5700次,注册会员4470多人。举办首届全国原创文学作品大赛、首届浙江省大学生征文大赛、首届浙江作家网金秋笔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创办《少年作家》杂志,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少年文学期刊。江南杂志社单月出版《江南》,双月出版《江南·长篇小说月报》和《诗江南》,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服务基层、服务作家,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及海外;品牌栏目结集《文史我鉴》一书,参加了上海全国书展和台湾第十届“祖国大陆图书展”。《浙江作家》杂志改版后增页一倍,增期一倍,开出了一批特色栏目,杂志迈了上新台阶。“浙江文学内刊联盟”联合基层作协,服务广大作家,引导文学爱好者,每年一部的“内刊优秀作品选”即将出版。
五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精心组织各类文学活动。“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祭前夕,浙江省作协与省文联联合组织了作家艺术家代表团赴四川省,对浙江省对口援建的青川县进行了实地采风,《浙江日报》“钱塘周末”专版刊登了青川采风的文学作品;省作协诗歌创委会举办了“消逝与复活”纪念大汶川地震一周年诗歌朗诵会。《江南》启动了“走读江南”活动,邀请了一批全国知名作家、画家、导演和文化学者,以走读方式近距离接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文学样式的新变化,举办了“建设的诗歌与诗歌的建设”、“电视时代的诗歌”、“话剧《风声》的深度对话会”和“全国诗歌报刊主编峰会”等专题研讨会,探讨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2010年,浙江作协将采取六项举措,进一步促进创作繁荣和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中心工作,继续扎实推进 “浙江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和“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二是加强作家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文学浙军”。三是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文学惠民”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充分发挥传统载体和网络传播的综合优势,努力加强文学阵地建设。五是大力加强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力度,活跃文学评论氛围。六是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有效办法,强化对各团体会员的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