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是俄罗斯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诞辰150周年纪念日。1月3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在北京举行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契诃夫与我们”。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俄罗斯文学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和《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在发言中都表示,契诃夫对几代人的文学成长都很重要。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系主任查晓燕从“契诃夫与经典”、“契诃夫与我们”、“契诃夫与生活”三方面说明“长远时间内面对经典作家的阐释总会不断更新”。《俄罗斯文艺》主编夏忠宪总结了《俄罗斯文艺》杂志关于契诃夫介绍和研究的刊登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元迈在题为《契诃夫与现实主义诗学》的发言中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展示了20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很多特点,并结合契诃夫的创作,讨论了现实主义诗学理论。
契诃夫戏剧创作多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谈到契诃夫的戏剧时,童道明认为,我们对契诃夫戏剧的了解得益于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荒诞派戏剧的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们与包围他们的社会环境的冲突,其源头就是契诃夫;另外,荒诞派戏剧语言增加了对白戏和独白戏,源头也在契诃夫。童道明认为,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将与生活及时代一道前进”,“它反映了当代人的困惑无奈和悲欣交集”。
研讨会后,与会者还一同观看了由童道明创作、为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特意排演的话剧《我是海鸥》。契诃夫的经典戏剧《海鸥》创作于1896年,当年10月17日在彼得堡皇家剧院首演惨遭失败;1898年12月17日莫斯科艺术剧院重演《海鸥》,大获成功,此后,翱翔的海鸥形象成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院徽。上世纪90年代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奥列格·叶甫列莫夫在北京人艺排演《海鸥》时说:“《海鸥》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童道明的剧作《我是海鸥》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海鸥》。它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演员在排演《海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他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无法停止“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而在追寻中,他们之间纠葛的情感产生了新的冲撞,原本就不顺遂的生活遇到了新的磨难……作为剧中一个重要人物,契诃夫三次出现在女演员的梦幻之中,成为该剧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精神背景”。观众纷纷表示,该剧融合了经典与现代元素,最大特点就在于充分表现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