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歌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因为思想上的开禁、题材上的创新和艺术上的精进,作品一面世便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重点报纸纷纷予以转发,全国几乎所有的电台和地方性报纸竞相连播或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广大读者自发排着长队购买当期报刊,大中学教科书先后选录该文。与此同时,徐迟和《人民文学》收到的读者来信数以万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述情形无可争辩地表明,《哥德巴赫猜想》确实创造了那个年代文学的一个神话。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或称“《哥德巴赫猜想》年代”相比,九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报告文学似乎显得波澜不惊。一个不言自明的标志是,其间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名家和手不释卷的经典性作品。人们惊呼——报告文学整体性地消失“轰动效应”。
何为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不同的人恐怕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这就是某一报告文学文本能够同时吸引并震惊众多读者。报告文学与生俱来就是“被关注的文体”,不被关注或较少被关注都与报告文学的天职背道而驰。如果说这种界定有些绝对,因而有失公允,那么,在长达20年的时间区段内竟少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深度兴趣的报告文学作品,这就有些不正常了!我们应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其中的原因。
中国报告文学在“后《哥德巴赫猜想》时期”失去轰动效应的显著表征,可用三个“不多”来描述。一是专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名家不多,较多的是“未名作家”、“无名作家”和“副业作家”;二是经典作品不多,缺少经久耐看、反复传阅的名篇佳作;三是读者数量不多,阅读面大为缩减。
归结起来,导致“后《哥德巴赫猜想》时期”报告文学轰动效应大面积消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报告文学采访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致使部分作家只好忍痛割爱,敬而远之。一般而言,小说等文体更多地仰仗虚构与想象,而报告文学则主要依赖生活积累和题材储备,需要作家深入现场,调查采访,所以有人称之为文学系统中的“腿脚艺术”和“重体力劳动”。
第二,社会迅猛发展,生活日趋复杂,信息急剧膨胀,致使作品容量加大,篇幅拉长。随之而来的,一是书价上涨,二是耗费阅读时间。这不仅有悖于报告文学生成之初的“短平快”原则,而且造成现代阅读中必然出现的“非经济效应”。
第三,受消费时尚的诱导,部分作家急功近利、追求速成,甚至剪辑报刊、堆砌材料,乃至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导致作品内容失真,思想贫乏,艺术粗糙,广告文学、调查报告满天飞,从而逼使读者退出阅读界面。
第四,报告文学作家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毋庸讳言,报告文学失却轰动效应的另一个主体原因,就是当前包括报告文学作家在内的作家群体的整体素质处于下滑态势,这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而现在为数不少的报告文学作家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性不知名写手,知识结构很不完整,常以猎奇争艳为审美荣耀,写作中甚至不时出现语言不畅、逻辑不通、层次不清、标点不准、错别字满篇飞的退化现象。期待这样的所谓“作家”写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报告文学作品,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谭。
第五,社会多元发展,艺术各自为阵,消费空间扩大,造成渐趋理性的读者兴趣不断分散和转移,报告文学随即连同其他文学样式被整体性地边缘化了。
32年前,《哥德巴赫猜想》以赤诚的民主精神和强烈的科学诉求,义无反顾地充当了引领改革开放新征程的“雄鹰”,充分显示了报告文学自由纯真的本性、热烈奔放的气质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雄浑力量。而今,我们必须有勇气正视这一现实——《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务之急,是要唤醒报告文学这只某种意义上沉睡已久的文学雄鹰!我认为,实现“唤醒”目标的有效途径大体有以下五条:
第一,全社会有义务营造有利于报告文学自由、和谐生长的环境氛围。如前所述,报告文学从来就不是温室里培育出的稚嫩花朵,它天生就是翱翔于广袤的社会苍穹之中或搏击于飞扬的生活浪尖之上的一只矫健的雄鹰!雄鹰固然坚强,但它也会遭遇风浪和气旋,也有折断翅膀和被吞噬的危险。因此,报告文学能否自由地伸展和骄傲地飞翔,除作家主体内在意志的策动之外,还有赖于和谐社会环境的保障性给养。
第二,国家宜关心和扶持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对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告文学创作,我们也不妨来个多尊重、多放手、多阅读、多扶持的“四多”承诺,坚持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条写作路线的优势互补。对于那些广泛并深刻涉及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重大题材,有关部门可以有目的、有规划地组织个人或集体进行采写,并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第三,作家要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历史负责、对社会忠诚、对现实发言,是一个优秀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不可辞让的神圣使命。而要践行这一神圣使命,就势必志存高远、满怀激情、勇于思考、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其中,走进生活、深入田野、贴近下层、正视问题应该成为一个合格报告文学作家不可或缺的最为基本的素质。
第四,注重文学修养,努力谋求报告文学写作的艺术品位。我们一直强调报告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它与社会现实之间保持着最高程度的粘合力,生活自身的复杂性和精微性常常超出作家们的想象,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报告文学作家远离文学性的借口。只有秉承文学信念,似曾相识的生活才具有艺术的魔力,作家才有可能为环境美好、人间正义、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创造出真中出新、形神兼备、情理并茂、品相俱佳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才有望吸引并挽留尽可能多的读者视线。
第五,报告文学批评界、理论界应加大评述力度,提升引导功能。严格地说,批评和理论是两码事。前者重在及时而敏锐地评析报告文学作家作品,又称报告文学评论;后者志在梳理创作现象,确立文体规范,建构理论体系,追求严谨、科学、系统的形上品质,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参谋。当前要做的,就是建立良性的报告文学批评生态;同时在报告文学理论建构方面,旗帜鲜明地廓清概念,厘定规范,清理门户,以推动报告文学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