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海派清口”与喜剧的疆界 □王丽丽 2010年09月17日 来源:文艺报

他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表演。他西装笔挺,亦庄亦谐,融传统的单口相声、滑稽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针砭时弊,纵览风云,这个人就是周立波。周立波借着世博的东风,把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在对时事的调侃与嬉笑怒骂之间,对中国的曲艺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上海有句老话:“噱头噱只头,蹩脚蹩只脚”。 周立波深知其中要义,一头一脚做得十分到位,可谓用足了心思。油光可鉴的小分头,一双锃亮的漆皮皮鞋,是上海男人的经典符号。再配上上海滩的背景音乐,一出场就营造出海派文化的精致、优雅,继续着对往昔繁华和未来梦想的追恋与想象。“海派”一词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 “海派”一出现便含有贬谪之意。鲁迅称:“‘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由于它的商业化、世俗性与正统文学背道而驰,所以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文艺界掀起了“为海派正名”的热潮,海派文化的正面价值和所蕴含的现代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面对城市文化身份的缺失,积极突围,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生态话语,周立波便应运而生。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无疑满足了上海日益高涨的本土意识,也使之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言人。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写就了上海的传奇。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都市,作为鸦片战争失败、国门洞开之后的一种历史馈赠品,在结束了渔港小镇的封闭历史后,拉开了“十里洋场”的帷幕。在欧风美雨的浸染下,上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海派文化是建筑在乡土世界上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文化,其间杂糅传统与现代的因子,既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也有市民文化的狭隘。海派文化透露出浓重的商业消费主义情结,推崇新事物、讲求享乐的同时,也渗透着精打细算的生活理念。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客观地梳理了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其中以戏谑的方式展示了吴越文化的绵软与阴柔,苏北人的自卑与韧性,宁波人的精明与算计……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芯子”。尤其是上海的弄堂,是上海民生地图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上海人习惯的地标,岁月流逝的一只小小的马表。弄堂,在穿进穿出中,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民生。正如王安忆所说:“上海是世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一份优雅。”而正是这种民间市井的细密韧性,才是上海在寂寞和困顿中有声有色的延续下去的历史根基。在《笑侃三十年》中,周立波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寻找上海都会30年来的生活变迁,其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勾起了几代上海人五味杂陈的回忆。在以怀旧为主基调,“意识流”式的随意调侃中,勾勒出大时代的侧影。并将人们都引向感恩,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海派清口”持续火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跟踪社会热点,针砭时弊,反讽生活,贯穿了表面戏谑而内里严峻的通透态度。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以脱口秀的方式对热点时事进行趣谈盘点,如重庆打黑、中国足球、楼市涨跌、金融风暴……都有所涉猎。他讽刺赝品,揶揄统计数据,调侃大牌明星,开涮股市楼市,笑侃之后,也融入了严肃的社会思考。应该说,周立波站在平民的视角演绎了时事政治,表达了人们渴望参与民主政治的诉求。同时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也有独到见解:“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讲。这就是老百姓最平实的理想社会,也是我们一直不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时事的热衷,显然与我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我国转型社会发展起来的中产阶层,基于财富积累的艰辛和经济稳定的渴望,“对所有权带来的激情表现得尤为坚定和执拗”,在一个个通往“经济人”的道路上,他们经营着财富,也实践着个体价值。对财经和股市的盘点,周立波辛辣地讽刺了股民的盲从、躁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道出了回归生活本真,把握当下幸福,平淡是真的人生真谛。

“海派清口”就艺术而言,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产物。它脱胎于香港的“栋笃笑”,同时又和上海的滑稽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吸收了北京单口相声的表演精华,讲求用“说学逗唱”制造笑料,同时又融入了脱口秀、音乐、舞蹈等多种现代元素,最大化地制造轰动效应。

周立波的表演,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喜剧无疆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虽然立足于上海,但是他所谈论的话题早已超出了地域的自我限制,放眼全国,辐射世界。周立波本想为上海寻找精神自信,寻找集体自豪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以贬低北方文化为蓝本,以“大蒜”和“咖啡”,“拉面”和“阳春面”进行对比,凸显上海十里洋场的华贵之气,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周立波说,“海派文化就是用来被别人欣赏和嫉妒的”。海派文化中西化的部分,不能成为上海人轻视其他地域文化的理由,否则就会在对西方文化不分良莠的顶礼膜拜的同时,沦为虚无的后殖民。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上海市民文化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自省,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狭隘部分的集体认同。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才是一种大胸怀和大智慧。其实,无论是赵本山、小沈阳、郭德纲,抑或是周立波,他们都来自民间,尽管表演风格各异,而人们总喜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品头论足,实际上当一种文化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话语上的共振之后,它自然会打破文化差异,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