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军队文艺的力量 ——写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之际 2010年09月17日 来源:文艺报 □张继钢(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舞蹈《红蓝军》获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表演金奖,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

学院把参赛演出和为兵服务紧密结合,坚持在为兵服务中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2006年,军艺戏剧系创作的大型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

□张继钢(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军队文艺有着光荣的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军事变革时期,军队文艺特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都是不可替代的。军队文艺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军事内涵,还与时代及政治背景的转换发生深刻的联系,国家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价值观、民族的审美态度都会获得鲜明体现。

在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宏阔的视野、纵深的文化含量、独特的品牌价值、独树一帜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军队文艺人才,去继承优良传统、建设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反映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队的发展壮大、军人的境界情怀;去弘扬传播先进文化,表现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的活力与信念——这些都使我总在思考,军队文艺的力量在哪里?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军队文艺的力量?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50周年之际,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继承优良传统 发挥独特作用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队文艺工作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战斗、建设历程成长、壮大。军队文艺工作一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文艺工作以为兵服务、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为根本目标,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活力的宣传鼓动手段,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我军历来重视军队文艺工作,在这方面形成了我军的优良传统。

战争年代,军队文艺起到了宣传革命、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动员群众的积极作用。红军时期,正是在军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胜利歌》等优秀革命歌曲的激励下,无数英雄儿女投奔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因其蕴含着激越的革命热情而鼓舞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解放战争时期,许多战士就是受到《白毛女》的影响,而英勇杀敌成为战斗英雄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的文艺,要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在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历史性要求,强调要加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必须大力提倡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生活,要求军队文艺工作者,为部队提供更多既有教育意义、又为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锦涛主席又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求文艺工作者肩负起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军队文艺工作者带头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的时代最强音,带头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讴歌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取得了累累硕果,推出了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文学创作上,《解放战争》《中国近卫军》《百草山》《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戎装女人》《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长征》《暗算》等,如朵朵鲜花般灿然绽放。这些作品,或真实地反映着现实生活,或以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或在繁杂的历史资料中重新发现,深受读者好评。在音乐创作上,《西柏坡的歌》《江山》《时代先锋》《军人道德组歌》等歌曲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各有创新,构成了新世纪军旅文艺创作的“主色调”。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那遥远的地方》《兵峰》等一批为观众津津称道的作品以其磅礴大气的制作,展示和讴歌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及广大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军队文艺的发展与实践中,既保留了军队文化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大旗的传统优势,又注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既坚持了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了借鉴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作用方面,我们可以看见那些穿着粗棉布军装的前辈艺术家,冒着敌机的轰炸为战士演出;看见在荒原沙漠和战壕里,文工团员与战士坐在一起,面对面为他们演唱;我们还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前,看见了这些文艺战士汇入抗震救灾的人流中,冲在抢险的最前沿;看见了抗洪的长江大堤上,那些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歌唱家,以一个普通军人的身份挽起了手臂,为百万抗洪大军鼓舞士气,放声歌唱……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军队文艺工作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舆论渲染力、情感渗透力等鼓舞官兵的战斗,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激发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从而使我军官兵在精神上压倒敌人,战胜一切困难。

军队文艺的艺术实践向世人证明,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军的任务、特点、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艺工作在人民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随着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艺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事实证明,军队文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事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肩负时代使命 锻造精品力作

反映新题材、挖掘新视角、表现新境界,是当下中国军队文艺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是军队文艺创作获得力量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军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历多次转型,并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队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实践与任务,带来了新的感人事迹和军队文艺创作的新题材,正是这一特点赋予了军队文艺创作新的使命。紧跟时代步伐,以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刻画当下军队火热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直接反映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人民军队的发展与强大,应是军队文艺创作的聚焦点。新鲜的题材使军队文艺创作具有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而实际上,那些被多次表现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只要被新鲜的艺术视角所观照,新颖的内涵就会被照亮。比如,同样反映“长征”题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长征路上》,仅用六位舞蹈演员,却以有限的时空展现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和可以想象到的一切艰苦卓绝。高度的浓缩和象征,显示出创新的艺术感染力。同样道理,即使是最新鲜的题材与内容,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表现视角,也会缺乏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表现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队新的发展和建设,要努力去挖掘新颖的表现视角。如何标新立异、从已经千万次的重复中突围,既体现了创作观念的更新,也体现着一种自信而智慧的艺术力量。

作为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军队文艺,更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歌唱者,要表现出新的境界,用艺术的形式塑造当代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反映出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对培育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军队的特性往往把人的命运、情感推向一种极致化情境——对生命的考验是血与火的考验;是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考验;是面对灵魂深处各种抉择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境下,往往具有非同寻常的震撼力,对表现对象岁月沧桑中命运起伏的刻画;对生命意识中呈现出的理想情操,会使作品凝结特定的艺术意境,也会引发反思与惆怅。恰恰是这样的人生感、历史感,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拨动人的心弦。比如近年来受到读者和观众好评的军队文学作品《历史的天空》《暗算》《英雄无语》《我在天堂等你》等,都在历史跨度的纵深感中刻画人物的命运,显示出军人形象的悲怆与高尚,令人难忘和回味。

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经典性、品牌性的文艺,对人们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穿透力和辐射力的。军队文艺要锻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离不开特色突出与时间积累。而军队文艺创作的品牌性主要体现在:在经过时间检验的、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中坚持艺术品格的高尚。军队文艺创作要反映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反映英雄的不屈意志与气节,这类作品往往表现出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具有理想化色彩。这些特点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这样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更显得十分珍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电视剧《和平年代》《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都是对主人公多舛命运、刚毅性情、执著信念的观照,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蕴涵着崇高壮美与英雄情怀,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军队电视剧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展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再比如,已形成“品牌”的“双拥晚会”,将艺术的“美誉度”建立在“质”的内涵上,坚持对艺术本体的引领、探索、超越;坚持融思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于一体;坚持喜庆、吉祥、庄重的美学品格;在审美感受中,把军民鱼水情的主题与对党、对祖国、对军队的歌颂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也因为如此,“双拥晚会”连续举办17年来,深受广大官兵与观众的喜爱。还有,已经过半个多世纪检验的,被广泛认可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一笔文化上的宝贵财富,军队文艺以特定的风格,参与了这笔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当下,军队文艺以严谨、严肃的创作推出了一批“红色经典改编”作品,比如一些优秀的舞台剧,舞剧《红梅赞》《铁道游击队》;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依然在弘扬革命精神、高擎理想主义的旗帜。除了改编原有的“红色经典”,军队文艺还应该继承“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以顺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时代的语言和形式,打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经典”。应该多锻造类似这样的军队文艺“品牌项目”,向攀登、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发起“集团冲锋”。军队文艺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必须要锻造一系列振聋发聩、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文化坐标点中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贴近官兵心灵 建设精神家园

军队文艺是军人情感、思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战争年代,一个好的节目,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拨动整个民族的心弦,激发广大民众的情感,从而形成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80后”、“90后”步入军营,在给部队建设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这都要求军队文艺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更多有分量的作品,为官兵构筑起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

培育革命军人的精神品质是军队文艺工作与生俱来的责任。我军的文化艺术工作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单单是为娱乐而存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可以培育军人的精神品质。在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老一辈的文艺战士坚持以笔为枪,使他们的作品成为鼓舞人民军队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号角。

在建立新中国和开创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中,鼓舞斗志、展现精神风貌同样是军队文艺的永恒主题。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三个典型情节的描写,开掘战士们的崇高心灵,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此外,军旅歌曲《打靶归来》《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战争题材电影如《上甘岭》《战火中的青春》,话剧《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及舞剧《红色娘子军》等,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军人是老百姓心中“最可爱的人”,军队文艺工作也成为直接催生中国人精神火花的力量。军队文艺作品不仅占据广大官兵的精神世界,也在整体社会文化中占据主流,它所蕴含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教育了亿万民众。

新时期以来,军队艺术家们坚持用先进文化建构军事文艺创作的脊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突出重围》《历史的天空》《我在天堂等你》等一批长篇小说在军营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等军事影视作品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情感背景下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军人群像。每次唱起《军人道德组歌》《核心价值观之歌》等歌曲,官兵们都能感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凝聚力。大型军旅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在一幅幅雄浑壮阔的雪域长卷中,浮雕般刻绘出一代代军人历久弥坚的信仰情怀。舞蹈《红蓝军》以实兵对抗演习为素材,描绘现代战场上红蓝军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的情形,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力与美的展示中,刻画了面临新军事变革,人民军队的阳刚之美和敢打必胜的信念。这些作品都丰富了广大官兵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他们情感的需求。

军队文艺工作者应演好扮靓官兵精神家园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当前军队文艺工作者面对的一个严峻时代课题,就是在多元文化空前激荡的大背景下,怎样立足现实生活,满足广大官兵不断发展的新的审美需求,更好地发挥军队文艺作品的导向作用。丁玲在谈到魏巍为什么能通过战士生活的描述,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美好心灵和精神品格时说,“魏巍是钻进了这些可尊敬的人们的灵魂里面,并且同自己的灵魂融合在一块,以无穷的感动和爱,娓娓地道出这灵魂深处所包含的一切感觉。”军队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觉以前辈为榜样,按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悉心体察官兵的情感,真切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才能以感人的艺术形象走进当代官兵的心灵世界,才能丰富和满足他们精神的需求。像《小白杨》《说句心里话》《边关军魂》《咱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等歌曲就因唱进了部队官兵的心灵、唱出了他们的心声,而受到了他们广泛的喜爱。军队文艺还要通过发现和塑造性格特征鲜明的当代军人形象,把我军官兵在党的领导下“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实现新进步”的崭新风采和军队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广大官兵,不仅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一般性需求,更给予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

不断开掘创新 树立艺术个性

创新是使军队文艺获得力量的重要因素。它具体表现在不能脱离生活,拒绝艺术灵感的衰竭和表现力的苍白。创新,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思维外延,真正的创作是没有样板和模式的。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应该树立自己艺术作品的个性。当然,这种个性应该是反映军旅生活,为部队广大官兵所喜闻乐见。这样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是新时期火热的军营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古往今来,艺术总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前进。时代的挺进点燃艺术的光芒,先进的文化艺术又引领时代不断地高歌前行。判断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必然包含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火热多彩的军旅生活,面对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面对“打得赢、不变质”的神圣使命,如果仍然无动于衷,拿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就会有负于军队艺术家的职责。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需要。艺术不能作茧自缚,而应破茧成蝶。艺术发展靠的是艺术家的开掘创新,而不是艺术工匠的习惯性反复。如果一个艺术家总停留在一种技法和一种模式上,不思变革,周而复始,就会成为一种动作习惯,久而久之艺术家也会蜕变成艺术工匠,沉醉于量化的艺术生产而毫无新意。艺术最怕停滞,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军队文化艺术作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始终伴随着我军发展和前进的脚步。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艺术都发挥着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始终擂响着奋斗的战鼓,始终吹响着前进的号角,始终唱响着人民胜利的凯歌。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今天,当我们面对质量建军、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刻,这个传统更应发扬光大。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征程中,我军的艺术工作者应该自觉而勇敢地承担起军旅艺术的创新使命。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创新不但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思维理念,更是一个探索过程。创新,它有着许多不同的艺术表现要素。首先,要注重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衔接。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创新,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行,没有艺术的概括表现也不行。其次,要注重传统和发展的衔接。要在传统的表现平面上寻找艺术的高峰和突破。例如,杂技作品《芭蕾对手顶——东方的天鹅》,就是探索将传统艺术形式——芭蕾从舞台平面转移到人的肩部和头部,达到一种立体的效果,这也就实现了艺术的创新。这说明传统和发展的衔接,是艺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手段。再次,要注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衔接。艺术领域的汇通、结合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包括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艺术精华,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谐地融会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艺术不管有多少门类,这些门类之间总有可借鉴、可汇通的空间。

凸显军校特色 培养文艺人才

作为全军惟一一所综合艺术院校,与一般的艺术院校相比,解放军艺术学院最大的特点是一所军队的艺术院校。坚持“军”和“艺”的统一,是其办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上世纪60年代,在军艺建校之初,罗瑞卿总长就指示:“不论是搞文的,还是搞武的,凡是穿上军装就得像个兵”。因此,军艺的学员首先是一名政治合格的军人,然后才是怀揣梦想学习艺术的学生。军艺的校训是“政治坚定、治学严谨、为兵服务、德艺双馨”,校风是:“爱军、尚美、创新”,这都体现了学院是把军人所应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个“军”字里包含着对军队的热爱、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人的纪律与素养,而这个“艺”字在艺术的精湛高超、美轮美奂、创新开拓之外,更具有方向性、针对性与特殊性。可以说,正是“军”与“艺”的结合,使得面向部队、为兵服务成为军艺办学的根本方向与价值所在。

建院50年来,军艺培养出的各类优秀人才遍布全军各个单位,从北国哨卡到南沙岛礁;从喀喇昆仑到东海之滨,都留下了军艺学员的身影和足迹,他们为军队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形成了推动军队文化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而在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在50年时光的长廊里,军艺处处展示着丰硕的艺术成果:军艺文学系培养出了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坛形成了独领风骚的“军艺作家群”,毕业学员的作品摘取了文学领域的所有重要奖项。戏剧系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创作的戏剧及小品囊括了所有全国戏剧小品类大奖。音乐系培养了大批驰名中外、活跃于当今歌坛一线的歌唱家,并在历次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屡创佳绩;舞蹈系培养的编导、表演人才遍及全军各个文工团,并成为中坚与骨干力量,许多学员在国内外屡获大奖,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美术系在历次全军美展中,半数以上金银奖作品出自军艺学员之手,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在备受瞩目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承担了多幅作品的创作。这一切都展示了军队艺术教育的成果,成为军艺艺术教育的品牌。因为,当一只大雁从一片森林中飞起来,人们会赞叹:这是一只大雁!又一只大雁从这片森林中飞起来,人们会赞叹:这是一只大雁!当许多大雁从这片森林中飞起来时,人们就会发现并赞叹:这是一片神奇的森林!

“森林”之所以神奇,在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总政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更多的阳光、雨露;在于她拥有不断获得呵护与完善的将部队体验和专业素养相结合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于她创作了一大批可以使大雁展翅腾飞的具有经典性的教学与参赛剧目,像舞蹈《红蓝军》《小溪·江河·大海》、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天边有一簇圣火》小品《芙蓉树下》等……这些作品大多为军旅题材,对推出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于它拥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为学院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专业竞争实力和领先水平;还在于有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教师队伍,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本专业领域的名家,承担着国家与军队级的重要科研课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些都构成了这片“森林”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出人才、出成果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院50年来,解放军艺术学院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培养的学员得到了全军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的创作与学术成果对军队文艺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推动文化国防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摄影 俞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