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上上下下,总体上看是愈来愈少了,这似乎亦在可理解范围,鲁迅不下,金庸如何上?“男读金庸,女读琼瑶”,男生有了金庸,是不是也要关顾女生?没准下回琼瑶也要挤进课本,那只好再委屈一下鲁老夫子了——你腾腾位置吧。
这回,甚至连老夫子最经典的名作《阿Q正传》也撤下了。我认为,最不该撤下的就是《阿Q正传》。鲁迅最伟大的小说是《阿Q正传》。罗曼·罗兰和法捷耶夫曾经极口称道阿Q这个形象的生动和深刻意义。小说迄今为止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译本传世,可以说,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无论从文学审美价值还是从社会启蒙意义上看,将《阿Q正传》踢出课本都是说不过去的。
此前,《阿Q正传》节选的内容有失当的地方。我家有好几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找出来进行了一下比较。作为课文的《阿Q正传》,倒是没有全文照录,与《红楼梦》等一样是选段。我读中学时,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选的都是《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一节。就是说,阿Q要参加革命,假洋鬼子等却不让他参加。我估计,之所以选这一段,主要是考虑了毛泽东的论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但同时指出他是要支持阿Q参加革命,反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的“不准革命”。他认为,没有阿Q们的支持,没有这些最基本和最基础的力量,任何革命都不容易成功。
其实,便是这一段吧,也自有其历史的认识价值。就是说,不论国民党的革命队伍,还是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投身革命的都不乏阿Q这样的人。那么,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要的是“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还有就是赵司晨的妹子和吴妈了,他甚至还想着尚未长大的邹七嫂的女儿。总之,就是把赵太爷、假洋鬼子占有的东西变为己有。如毛泽东所言:“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这也意味着革命胜利以后,阿Q同志当了这个长或那个长以后,我们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路还长哩!我的朋友林礼明写过《阿Q后传》,大意是,革命成功后,阿Q成了一方诸侯,当然有了宁式床和一群吴妈。其实哩,在我看来,阿Q的名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在中国,在这一百余年间,至少还是颠扑不破的歪理。每一轮的二三十年,都要新诞生多少阿Q这样的“好汉”,他们现在要的不是什么宁式床了,而是N套别墅,多少亿的真金白银;也不是什么吴妈了,而是吴妹妹、林妹妹、薛妹妹……你也别看阿Q一个Q字画不圆,现在阿Q天天圈阅,要多圆有多圆;阿Q没文化?错,他如今已在高校搞到了博士甚至是博士后文凭了。阿Q真阔了。当年,阿Q参加的是“抢点东西”的“革命”;现在的阿Q也是“抢”,但因为有了博士文凭,Q字画得圆了,所以是不露痕迹的暗抢,而且还用一套高深理论做成一件时尚外衣套在身上。所以说,“不准革命”一节,也是很有认识价值的。比起后来选入的金庸那些文章,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
但是,我认为,“不准革命”一节,还不是《阿Q正传》最为精髓的部分。《阿Q正传》最宝贵的贡献是阿Q这个人物身上的“精神胜利法”,这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标志性的发现。关于“精神胜利法”的内容,集中在“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二节,我以为,可以将这二节拼成一篇课文,题目就叫“精神胜利”。网络上,有一篇署名“陈庆贵”的文章《阿Q子孙满堂,鲁迅能不“大撤退”吗?》,关于当下的阿Q,表述得特别生动,引人深思:
想想当下世象看看周遭图景,可谓阿Q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不过换了一件“马甲”而已。阿Q的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君不见:一旦与大国发生国际磨擦,网上就有愤青不屑一顾摩拳擦掌喊打,这与阿Q常常夸耀过去毫无二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中国经济稍微有点起色,有国人就迫不及待叫嚣“赶英超美”,狂呼以经济总量“取代某国成为第一、第二”而手舞足蹈,殊不知中国的人均GDP只是强国的数十分之一,核心竞争力更是无法与人家相提并论,这恰合阿Q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不少软体动物类国人趋炎附势摇尾乞怜甘愿做权势者的叭儿狗或鹰犬,更有不守妇道者趋之若鹜甘愿委身权贵行“权色交易”、“权钱交易”丑事,这俨然乃阿Q忌讳自己头上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的基因遗传作祟;有国人继承阿Q衣钵,面对强势凌辱不敢奋起抗争且迁怒世道人心,阿Q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胜利了……足见,阿Q的子孙们比阿Q已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过之而无不及”!
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哩。“不准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层面的问题,而“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层面的问题,二者孰重孰轻?道理不言自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阿Q正传》全文进了中学课文,我觉得,对一个中学生而言,似也欠妥,中学生还是读选段比较好。大学生读《阿Q正传》的全篇是合适的。
说句玩笑话,阿Q若是在今天,可能是深圳的清洁工,或是富士康的保安,或许这样的位置都保不住,下岗了。阿Q都下岗了,《阿Q正传》能不下?既然阿Q都下岗了,我看中学课本干脆就不要选鲁迅作品得了,倒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