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升《革命切片》
复杂历史与丰富个人
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那样,历史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它的复杂性还在于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之上,它要遗传、遗留甚至学习以往的思想、文化资源。而这一点或许与制度的更迭、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同步。这正是人类生活的复杂性所在,也正是表现文学魅力的空间。马步升的《革命切片》(《芳草》2010年第5期)试图通过革命转型时期人们对婚姻的态度,表现历史进程中这复杂的另一面。
县长马赶山、县委副书记古里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如火如荼的土改完成后,迎来了宣传、落实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工作。古里的妻子、县妇联主任柳姿,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在宣传《婚姻法》的过程中,她更多的是关注妇女解放,特别是要动员妇女从旧婚姻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活。由此造成大批妇女成群结队赶往县城离婚。戏剧性的是,马赶山的父亲在解放前因为老婆不能生育便娶了第二个老婆,这与新的婚姻制度相抵触。主管落实《婚姻法》工作的副书记古里与妻子柳姿因为古里战争年代的心理困扰而分居,县长马赶山战火中的包办婚姻因为温柔多情的饭馆老板荨麻而面临危机。小说在叙述马赶山处理这一系列危机的同时,穿插叙述马赶山与其战友古里、祁如山等在战争时代的共同战斗、深情厚谊、爱情婚姻,不仅塑造了一个革命时期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群体,同时展现了这群过去的战斗英雄在革命转型时期的人格魅力。尽管最后马赶山被下放林场,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这一代人对生死的无畏、对事业的忠诚、对情感的坦然和深沉,等等,都如同他们曾经奉献的鲜血和牺牲精神一样,被铭记在历史之中了,并使得历史的进步和个人的命运表现出令人感喟的丰富性、复杂性。
朱晓琳《夜上海波尔卡》
何为都市?
在海外出生、毕业于音乐学院的廖嘉平,来到上海留学学习汉语。但这个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年轻人想要自己养活自己,从而开始了酒店弹琴、做钢琴家教、为农民工子女普及音乐教学等一段曲折而丰富的谋生经历。朱晓琳的中篇《夜上海波尔卡》(《上海文学》2010年第7期),表面上写的是典型的青年都市漂泊生活,背后却触及到一个急迫的话题,这便是迅急的都市化步伐与都市的精神气质。
与真正的都市相比,我们的都市究竟缺乏何种精神、文化和气质?是对国际通用交流语言的陌生?还是仅仅不会弹钢琴?如果说杉杉被逼迫学琴是教育的问题,那么,郭其龙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请到更好的钢琴教师、不懂音乐的郭太太大骂廖嘉平乱弹琴、少女钟亭亭做钢琴家教只是要找机会遇到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等等,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小说中这些都懂得汉语的都市人物,其实都不懂得真正的都市语言,真正的都市精神和都市语言应该是懂得音乐和钢琴的,至少是尊重音乐和钢琴的。廖嘉平弹琴是因为他喜欢,是因为他想给听众以享受。廖嘉平的房东,退休中学教师周先生不仅把儿子心爱的自行车借给廖嘉平使用;当廖嘉平被富翁扔在街头,周先生骑着三轮车来接回语言不通、方位不明的廖嘉平。他们为改善民工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努力,为孩子们演奏,尽管钢琴是破旧的、琴键是坏的,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脏兮兮的脸蛋贴在廖嘉平的肩头。在这里,懂得与不懂得汉语并不重要,沟通他们的是真正的都市化精神。作品通过对廖嘉平谋生的叙述,凸显出都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都市化精神的缺失。 (李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