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自成》在当代历史小说中的地位 □张 炯 2010年10月27日 来源:文艺报

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长达5卷近400万字的巨著。它是姚老创作的高峰,前后从构思到全部写成,历数十年之久。应该说,它不仅是姚老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新中国长篇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收获,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三国演义》就是古典历史长篇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后来更出现了从《东周列国志》到《民国演义》等大量的历史演义。但新中国成立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却为数很少。许多作家都在写革命历史小说。如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因为革命历史比较近,许多作家又有亲历的生活,主要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英雄人物,写起来比较好掌握,也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1960年前后,处于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现实生活不好写。邓小平同志号召写几千年的历史题材。一些作家才尝试去写历史。如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冯至的《白发生黑丝》、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等,都是短篇小说。历史话剧方面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戏曲方面有吴晗的《海瑞罢官》等。很快,《海瑞罢官》就以影射现实之罪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吴晗甚至被迫害而死。此后,历史题材便成了禁区,没有人再敢写。所以,前30年的新中国文学中,历史长篇小说很不发达。因为不好掌握,动辄得祸。而姚老的《李自成》正写于这个动辄得祸的年代。1963年出版了第一卷。书出版后,评论家何其芳、唐弢等都极口称赞写得好,却不敢公开写评论。可见,当时姚老的勇气。他第一个敢于在那个动辄得祸的年代来写历史长篇小说,就很了不起。

关于李自成,新中国成立前有陕北米脂人李宝忠写过《永昌演义》,是章回体,共40回,曾以手抄本流行。当然,他的文学水平与姚老不能相比。毛泽东读过这部书,称赞作者“费了大力”。阅后,他还抄了一本留用。但他也指出这本书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批评说:“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却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几千年来这类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姚老的新著《李自成》不仅篇幅之大远远超过《永昌演义》,其本质性的超越就在于姚老完全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他相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去写农民起义战争,而且运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认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还有民族之间的矛盾等。所以,新著《李自成》不仅赞美李自成的品德,而且赞美整个农民起义的合理性,赞美许多农民起义英雄。它不但写出农民起义的合理性,还写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写出李自成起义军最后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在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中第一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处理历史题材,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在当代中国历史长篇小说写作中,《李自成》自觉地运用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美学原则,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去塑造自己的人物形象。批评界曾有人指责《李自成》中的人物塑造:“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李自成则像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实,这种批评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些人物形象确比实际的现实人物为高。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不可以高于现实,高于现实到底好不好?这就要看作家服膺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在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看来,再现现实是最重要的原则,要求按现实的本来样子来描写现实。而从浪漫主义作家来看,作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理想化,可以比现实为高,甚至可以虚构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人物。文学史上,许多大作家则往往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创作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形象就是如此。俄罗斯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美学原则是再现现实,他甚至认为比起现实,艺术创造的形象总是苍白的。毛泽东第一次以明确的理论语言概括了艺术可以也应该高于现实的美学观点。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是积极的能动的艺术美学原则。作家作为创作主体,他具有能动性,完全可以也应该使自己创造的人物形象高于现实,更加理想化,这样才能更加鼓舞人,激励人们去学习。《李自成》不仅写出许多人物的命运浮沉,写出崇祯皇帝和李自成的悲剧,而且写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庙堂庭争,还写战场的金戈铁马、攻取杀伐。仅以写李自成潼关兵败、退走商洛、襄阳会张献忠,北出攻洛阳城,大战开封,攻陷北京,登基称帝,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义军兵败如山倒,终至溃亡的曲折历程,其间战役无数,写来各个不同,还穿插了忠良与奸佞、友谊与背叛、夫妻之爱、男女之情等等纠葛的故事情节,全都写得有声有色,波澜壮阔,斑斓夺目,引人入胜,这就非常不易。姚老用他那清新、流畅、典雅而又简洁的语言,把几十年间发生于神州大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给我们,人各有声口,人各有始终,使我们仿佛再睹那悲壮、复杂的历史本身。其艺术魅力,实在令人惊叹!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没有惊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没有坚定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一部数百万言的巨著是决计完不成的。《李自成》的创作,姚老正是自觉地遵循了这样的艺术美学原则,也是继承了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的优秀传统。他自觉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小说完全可以虚构。姚老坚决反对这种见解。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坚持他的观点。他认为,历史小说所描写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于史有据,但在次要人物及表现其性格的情节和细节上,则容许有一定的虚构。应该说,《李自成》是实践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作品。

《李自成》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既宏伟又深厚,在新中国的长篇历史小说中也是罕见的。像这样的历史小说,自然,前有《三国演义》,写了从汉末到三国被晋朝统一的前后90年的历史,人物数百个。这个历史时空的规模很难超过。但《李自成》虽然只写崇祯即位后李自成起义到最后起义失败的二三十年历史,写的人物也不下数百个,不但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到三教九流、贩夫走卒,而且写了关内外的不同民族,这种写法却是《三国演义》所未曾有的。在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徐兴业的《金瓯缺》写了宋辽金西夏的复杂斗争,规模也很大,但人物毕竟没有《李自成》写得多。《三国演义》主要写统治阶层的矛盾与斗争,《金瓯缺》也大体是。《李自成》却写了大量的下层人物,包括写了农民起义军中的种种人物的矛盾,如李自成与张献忠、罗汝才的矛盾,李自成义军内部刘宗敏与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的矛盾。许多人物都写得很深刻,如崇祯皇帝尽管十分勤政,到了宵衣旰食的地步,却还是挽救不了一个腐朽王朝的灭亡;洪承畴以阁臣出征,信誓旦旦,愿以身尽忠殉国,可最后过不了美人关,投降了清军。李自成尽管有很好的个人品德,可是作为农民,他只能有当皇帝的理想,毕竟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水平,也不可能克服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和义军内部的矛盾,终于溃亡。这都是写得很深刻的。对人物内心世界、感情世界的挖掘非常深。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卷相继出版后,对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近30年来,先后出版了凌力的《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国倾城》,吴因易的《唐宫八部》、刘斯奋的《白门柳》、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许多新的历史长篇小说。这些也都是写得比较优秀的历史长篇小说,有的还荣获国内最高的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但我敢说,还没有一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水平上,超过《李自成》的。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正是《李自成》开创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空前繁荣的时代。它成为一个标高点,吸引许多作家为攀登高峰去做不懈的努力。

正是从以上的几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到《李自成》这部巨著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