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当代文学视阈下的满族作家 □赵志忠 2010年11月03日 来源:文艺报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以满族民族身份创作的作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老舍、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等为代表的满族作家,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满族文学,而且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满族作家群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分为“文革”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满族文学在前30年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作家,其中包括老舍、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颜一烟、马加、关沫南、胡可、胡昭等。这些作家既是现代时期的作家,也是当代时期的作家,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

以老舍先生(1899-1966)为代表的满族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老舍本人,他的话剧《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他以地道的北京话写作,以反映北京市民生活为主,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文学”的代表。老舍创作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在他特殊的身份,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熟悉北京,熟悉北京下层人民的生活,熟悉北京人的语言,熟悉北京旗人的环境与心态,所以他能够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如果他不是出生在北京,他就不会以北京为主要背景进行创作;如果他不是出身贫寒,他就写不出下层人们的酸甜苦辣;如果他不是旗人出身,他就不会是继曹雪芹、文康等旗人小说家之后成为京味小说大师。借用一句话:风格即人。老舍就是老舍,他骨子里的东西别人是无法取代的。他的出身、他的民族、他的生活、他的环境,哺育了他,造就了他,使他能够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他是无人能够取代的。在世界文学中,他理所当然地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与老舍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作家还有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颜一烟等老一辈满族作家。端木蕻良(1912-1996)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鸶鹭湖的忧郁》《曹雪芹》,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舒群(1913-1989)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这一代人》《少年 chen女》等成为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李辉英(1911-1991)的小说《最后一课》《万宝山》《松花江上》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品。马加(1910-)的小说《我们的祖先》《登基前后》《北国风云录》等有一定的影响。颜一烟(1912-1997)从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并以电影剧本《中华儿女》,中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自传体长篇小说《盐丁儿》,享誉文坛。柯岩(1929-)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在当代文坛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满族作家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一些老作家坚持创作外,更多的是新时期以来涌现出的作家,包括朱春雨、于德才、赵大年、叶广芩、赵玫、孙春平、边玲玲、胡冬林,以及一批新生代的作家关仁山、王家男、庞天舒、娜夜、巴音博罗、于晓威、周建新等。这些作家既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这个作家群体的创作起点很高,一下子就抵达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前沿,成为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大年(1931-)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位多产作家。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电影文学剧本《车水马龙》等作品是其代表作。《公主的女儿》是他作为满族作家的一部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力作。作品描写了清代宗室后裔一家三代的曲折遭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社会历史生活的变迁。其题材新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新的开拓。叶广芩(1948-)从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梦也何曾到谢桥》,长篇小说《采桑子》《乾清门内》等,她的作品大多以满族家族为背景,述说北京旗人的生活变迁,开创了满族家族题材小说的先河。赵玫(1954-)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朗园》,散文《我的祖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我写了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用这篇作品完成了我1991年对于民族的认识”。胡冬林 (1955-)的散文集《鹰屯-乌拉田野札记》《青羊消息》,长篇小说《野猪王》是其代表作品。

在新一代作家中,“60后”的作家比较突出,如关仁山、王家男、庞天舒、娜夜、巴音博罗等。他们在各自的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满族文学创作的未来与希望。关仁山(1963-)河北籍作家,与何申、谈歌被文坛称作河北“三驾马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中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等。其作品多次获奖,《天高地厚》曾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王家男(1962-)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大森林的女儿》《乡恋》,电视剧本《多雪的冬季》等。娜夜著有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等。庞天舒(1964-)著有小说《蓝旗兵巴图鲁》《落日之战》等。巴音博罗(1965-)的诗歌《女真哀歌》《母语的写作》《吉祥女真》等,是对民族历史与民族命运的反思。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满族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民族意识、民族使命,出现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其主要标志为满族作家群基本形成,文学作品屡屡获奖,在整个当代文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家群体形成与否,是一个民族文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严格地讲,满族作家群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这个作家群,已经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传统,其作品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满族作家群中的主要作家有端木蕻良、舒群、马加、关沫南、颜一烟、李辉英、胡可、胡昭、柯岩、朱春雨、赵大年、理由、叶广芩、孙春平、赵玫、边玲玲、王家男、陈玉谦、黄裳、完颜海瑞、娜夜、洪景森、朱秀海、庞天舒、蒋巍等等。

对于满族作家来说,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学土壤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立足于自己民族的社会生活,再现独特的民族生活画卷,反映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矛盾,正是满族作家的独到之处和作品理想的追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才越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经过当代文学60多年的洗礼,满族作家群从不自觉到自觉,由弱渐强,逐渐壮大,日趋成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满族作家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得到关注。他们在全国各项文学奖项中屡屡获奖。新时期以来的20多年间,在中国作家协会所颁发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关庚寅的《“不称心”的姐夫》、舒群的《少年chen女》、于德才的《焦大轮子》获奖。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奖中,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获奖。在全国优秀新诗(诗集)评奖中,胡昭的诗集《山的恋歌》获奖。在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颜一烟的《盐丁儿》、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获奖。在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柯岩的《船长》《特邀代表》《癌症≠死亡》,理由的《中年颂》《扬眉剑出鞘》《希望在人间》《南方大厦》《倾斜的足球场》获奖。所有这些获奖作品,可以说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是满族文学的优秀作品,而且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奖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满族作家的作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在第一至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满族作家也获得了较多的奖项。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满族作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满族文学创作与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其一,作品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文化丢失得很多,但满族还在,满族文化还在。作为满族作家,尽可能地反映满族社会生活,讴歌满族的历史功绩与民族精神,应该是他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老舍的《正红旗下》、赵大年的《公主的女儿》、叶广芩的家族小说等,都是很优秀的满族题材的作品。

其二,满族文学研究得不够。就整个满族文学而言,虽然已经出版了《满族文学史》(一)、《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满族民间文学概论》《萨满的世界——〈尼山萨满〉论》《〈满谜〉研究》《清代满语文学史略》《老舍评传》《当代满族作家论》《老舍与满族文化》等著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一部完整的《满族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