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是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享誉世界的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5.7—1941.8.7)是印度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教育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913年,泰戈尔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驰誉世界文坛。泰戈尔才华超人,成就卓著。他不仅是作品浩繁的大诗人、文学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哲学家、智慧深刻的思想家、锐意革新的教育家、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家,他还是音乐家、戏剧家、画家……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的论著,他还创作了1500多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印度和孟加拉的国歌歌词也由泰戈尔创作。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泰戈尔散文精品译丛”包括《泰戈尔谈人生》《泰戈尔谈教育》《泰戈尔谈文学》,由我国孟加拉语翻译家、泰戈尔研究者白开元从《泰戈尔全集》中按主题精选编译。泰戈尔的作品自1915年首次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便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冰心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曾饱含深情地说:“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泰戈尔的散文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既激荡人心,又敏锐深刻。
泰戈尔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同时,也进行文艺评论。《泰戈尔谈文学》收录了泰戈尔关于文艺美学、文学鉴赏、比较文学、诗歌韵律,以及绘画、音乐和舞蹈创作的论述47篇,既阐述了他从事文学创作遵循的美学理论,表达对他各种文体作品的真知灼见,也总结了他的创作实践体会和审美经验。泰戈尔认为,文学是“用心中情感的溶液,融化外部世界,使它成为我们特有的世界”的过程。“画面和音乐,是文学的两大要素”。他强调文学艺术的通感创作,不能用话语讲述的,就用画面来讲;讲不清楚的,可以用音乐来表述。
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充满激情,在《文学意义》中,他说:“感情丰沛的人的心中,重塑的世界比起外部世界,与人更加亲近。在心智的帮助下,对人心来说,抵达重塑的世界的道路是畅通的。它在我们心灵的影响下获得的特质,对人来说,是最易消受的。”一语道明文学创作离不开真情实意的内核。泰戈尔对孟加拉语的音律有深刻研究。他曾创造、革新了三种诗律。他写格律诗,也写自由体诗、散文诗,他的诗作充满抑扬顿挫的旋律。他在《诗和韵律》及《韵律琐谈》中阐明了诗歌创作中韵律的重要性,“散文也罢,诗作也罢,作品中往往有天然的韵律。诗中的韵律可以看到,在散文中则是隐藏的”。当然,泰戈尔也认为韵律只是表达的形式,创作的要义还是情感。他的小说、诗歌、剧本、散文、音乐和绘画,都以浓烈的情感营造各种意象,或广大深远,或幽美绮丽,或沉郁凝重,或热情豪放,充分诠释了难以言传的心声。他认为:“和人的灵魂一样,人类社会也需要富于韵律的文化。社会也是艺术。”
在《现代诗歌》中,泰戈尔把欧洲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作了多元比较。他推崇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称赞“他们的想象、观点、志趣,不仅把世界变成了人性的和精神的,也变成诗人心灵的”。他对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给予高度评价,他称赞李白“有一双刚刚观察过世界的眼睛”,评价李白的《山中问答》《秋浦歌》等诗作“题材非常普通,但不缺少情味”,是一首“现代诗”,是“常人乐于接受的东西”。
真实、韵律和美,构成了泰戈尔文学思想的核心。他在《美和文学》中强调“真实即美,美即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贴近现实,贴近自然,贴近社会,发现、体味、揭示真实中的美,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把用情感过滤提炼的美,传递给大众,在大众心里引起共鸣,从而得到艺术的享受。
《泰戈尔谈人生》收录了“人生之旅”、“出生”、“童年杂忆”、“留学英国”、“我的父亲”、“二十七岁上人生走向大致定格”、“告别青春”、“友谊和爱情”、“远离奢华”、“夕阳感悟”、“期待来世”等80篇散文及散文诗,突出展示了泰戈尔睿智、深邃、充满哲理的人生观。泰戈尔认为:“我们生来都是旅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免会碰到艰难险阻。在《人生之旅》中,泰戈尔超然地看到:“我们的一生和一生的悲欢,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我们觉得非常漫长非常显赫的东西,也只消在人世的水桶里抬头那一会儿工夫,就像瞬息的梦一样,变得微不足道了。”他鼓励人们“寻求快乐,挣脱痛苦”,他告诫人们珍惜当下,“踩着一个个瞬息走完人生旅程”。泰戈尔在热情讴歌人间真爱的同时,也无情鞭挞了世间的丑恶。在《盲目崇拜》和《模仿的烦恼》中,他对盲目模仿和崇拜作了深刻剖析,指出崇拜会禁锢“自由的感悟力”,而“道德、虔诚、智力,在自由中才有力量 ,在自由中才有生命力,在自由中它们的本真才能得到维护和发展”。在《旅英的假洋人》中,他对崇洋媚外的拙劣行径作了辛辣的讽刺。在《奢侈的绞索》和《远离奢华》中,他抨击了拜金主义、滥用职权以及讲排场比阔等不良风气,一针见血地指出:“热衷于铺张浪费和享受的人,几乎都不幸福,心情都不舒畅。”泰戈尔这些关于人生的真知灼见,在社会财富日益扩大、个人享受的标准不断提高、物欲横流的今天,仍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纵观泰戈尔漫长而辉煌的一生,除了文学创作,推广合作社和建校办学,是另外两项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实践。《泰戈尔谈教育》收录了“学习英语”、“在家里学习”、“鸟巢里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教育的载体”、“教育方法”、“教育的弊端”、“教育改革”、“教育运动的序幕”、“大学议案”等36篇散文,集中展示了泰戈尔深刻独到的教育观。有关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的仿佛是针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种种现象而言,切中时弊。
泰戈尔有关教育的论述充满了抒情感人的色彩。他采用拟人手法,营造优美神奇的意象,把论点阐述得生动且具有说服力。如《民族学校》:“孟加拉人的心殿,燃烧着愿望的祭火,熊熊火焰中,冉冉升起手持祭品的民神——我们多年空谈的不育症,即将治愈。” 这个奇丽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孟加拉人民摆脱殖民当局的禁锢、创建自己的学校时那种喜悦的心情,给人以文学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