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一往情深的历史叙述 ——评王必昆《云岭红墙》 2011年09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冉隆中

“2009年的夏天,在北回归线穿越的蒙自城郊……我蛰伏在党史资料的旧书堆里,像虫子一样静静蚕食那些霉纸上的方块字。试图循着时空隧道进入80年前的地下党岁月,与一个政党的历史对话,与井冈山一样的蒙自交谈,寻找和守望那些无序中的秩序。”

这段文字,摘自王必昆《云岭红墙》一书中《云南的“井冈山”》的结尾。201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当我读到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云岭红墙》时,我被王必昆充满深情的文字再一次打动,我又想起了两年前在网上伴随他写作此书的那些日子。

从2009年开始,云南青年作家王必昆却埋首书斋和故纸堆中,一个人“静静地蚕食那些霉纸上的方块字”。这是一件需要定力和勇气的事情。彼时,我知道他的工作刚刚发生了变动,他由主管地方文体工作的岗位调到“史志办”。工作性质的由动而静,由显而隐,并没给他带来太大的心理落差和写作停顿。相反,他很快就适应并找到了自己新的方向:他要为地方那些可歌可泣的尘封历史做一番新的价值评估。他开始为这桩有意义的事情着手准备。他在网上告诉我,其实很多年前,他就为蒙自一个叫“查尼皮”的村子写过文章《风雨查尼皮》。我找来那篇文章,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我想云南人若不知道查尼皮,就如同中国人未曾听说井冈山一样说不过去。”我想,这应该是我见过的书写查尼皮的所有文字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这当然是一个联想和比喻。生出这个奇特联想和比喻的时间,是1994年必昆首次踏访查尼皮时——那时,他是以一个筑路者的身份去拜访查尼皮的。查尼皮的风雨,在必昆心中酝酿发酵了近20年。终于,他不仅书写出《风雨查尼皮》,还直抒胸臆地写出了《云南的“井冈山”》这样的文章。这篇对蒙自、对查尼皮,有着大爱深爱的文章,其叙述是那样的情深意浓。必昆能说出这样的话、写下这样的文字,与他从来就敢爱敢恨的秉性有关。在他更早的著作《大农门》中,就不乏敢爱敢恨的文章。我还记得他在《乡村暗疾》中,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境况,是怎样的痛心疾首;在另一些篇什中,他对那些日渐失传的民间手艺,又表现出怎样的惆怅叹息。现在,他又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去洞察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去捂热那些“霉纸上的方块字”。由《风雨查尼皮》而生出《云南的“井冈山”》,由《云南的“井冈山”》而生出《云岭红墙》——这不仅是量变,更是写作的质变:他的写作,由自发而自觉,他正向着更高的写作质量和思想境界努力着。

细读《云岭红墙》,我感到这是一部有体温、有细节、有现场感,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同时又有较深刻的理性精神的党史文学作品。书中所写到的那些活跃于滇南、活跃于蒙自、活跃于查尼皮的云南地下党的早期领导人,是那样富于朝气,充满理想的激情,又是那样地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了“主义”,都陆续献身。但这些行为,一点也不盲目,更不是简单的冲动。

在必昆笔下,我们看到,在查尼皮那低矮的茅草屋里,他们不仅热烈地讨论真理,寻找云南地下党的出路和前景,更是与农民打成一片,平日里也跳舞、写诗、唱歌,用必昆的话说,“他们一点都不枯燥”。

必昆用他充满感情的笔触,将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一个个复活。今天我们读来,这些人物不仅可敬,而且可爱、可亲、可学,可以站在我们的队列前头,成为这个时代最有感召力的榜样。我想,如果党史和其他革命史,有一部分能写成这样,这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将会是一桩多么亲切的事。

必昆书写历史,不仅注意了将感情融入其中,还注意了将历史的理性精神灌注其中。他不人云亦云,不简单照搬现成的历史定论,而是通过自己的踏访、辨析、思索、考证,找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比如他对云南共产党最早领导的农民暴动,到底是发生在蒙自“小红寨”还是“小东山”的考证,就做得有理有据,书写得有枝有叶。他写早期云南共产党人杜涛,笔锋一转却到了广州农民讲习所,从那里的一份档案、一个借书卡上的签字,找到杜涛参加革命的精神之源。类似的书写在《云岭红墙》中还有多处。它让我们看到了必昆为书写本书,用功之苦,用情之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即便是以文学之笔书写历史,尤其是书写革命历史,不仅要有充沛的激情,还要有高度的理性、严谨的态度,才可能书写出让时代和人民满意的作品。必昆在《云岭红墙》中的写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云岭红墙》以主要篇幅书写云南早期共产党在蒙自的活动,使该书成为了解云南红色历史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该书还将蒙自在抗战时期参与到西南联大办学的一段历史,以及解放战争时发生在大陆的“最后一仗”,以附录方式收入书中。这样,就把蒙自在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历史片段有机地串联了起来,让读者尽览蒙自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并找到其中的内在逻辑。

2011年7月8日,我和一群朋友,沿着新修的一条直通查尼皮的道路,来到修旧如旧的查尼皮。我知道,这条道路以及那些纪念馆陈列室,是必昆和他那些热爱并重视查尼皮历史价值的朋友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而修建起来的。在查尼皮,我们聆听着必昆如数家珍的讲解,仿佛聆听到历史深处的巨大回响。我想,查尼皮——云南的“井冈山”,因为必昆的这个比赋,将会发出更大的感召力,让更多的人,来这里聆听和阅读,感知和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