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终于给出的一个答案 ——评叶辛新作《客过亭》 □卫道存 2011年09月05日 来源:文艺报

曾经陪同叶辛先生接受过一次采访,当时有记者问:“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之际,有地方的知青聚会时赫然打出了‘青春无悔’的口号。作为当事人之一,并一直以写知青题材的作品见长,您真的感到那段岁月无悔吗?”叶辛回答:“那是一段特殊的岁月,凡是经历过的人,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回城后的境况相差也很大,自然感受也不一样。”

后来我问叶先生,为什么不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他说:“现在我们的社会,三种人都还在:一种是受过去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容不得说过去一点不好;一种是在那个年代受过迫害的人,容不得说过去一点好;另一种是从过去一直走到现在的人,既整过人,也挨过整,现在还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不允许你对社会说三道四。所以有些话,不说最好。”

从这段回答,不难看出叶辛先生是一个智者,但也能感受到他对那段岁月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只是作为一个社会名人,他“不敢说”,或者叫“不能乱说”。现在好了,叶辛先生通过《客过亭》这样一部书,形象、生动、艺术地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

我是噙着眼泪看完《客过亭》的,深深地被作者讲述的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上海知青方一飞插队桂山地区时,和布依族女孩蒙香丽有了朦胧的爱情,但当有了回城的机会时,他却“狠心地对一往情深的蒙香丽不辞而别”。时隔30年,方一飞身患重病,对这段感情却始终不能忘怀,对当年自己的绝情悔恨不已。让人感动的是,方一飞的妻子钱洁知道这一情况后,不但不吃醋,反而被他的痴情所打动,托请组织重返第二故乡活动的汪人龙设法找到蒙香丽,最好能让方一飞临终之前见上一面。故事的另一方,蒙香丽起初对方一飞不是没有怨气,但在汪人龙找到她、和方一飞通上电话后,反而说:“怨过恨过之后,我也明了事理。我晓得,你从上海到桂山来,终究要回上海去,你们都是大城市人嘛!你,你近来好吗?听人说,你生病了,是啥子病?”言语之中,充满着对对方的理解、思念和关切。故事的最后,蒙香丽真的到上海看望了方一飞,并来到方一飞的床头。这时,方一飞的妻子钱洁对跟进屋来的知青们说:“快30年了,给他们一点空间吧。”说着领先走了出来。同时受到感动的知青当场写下一首诗《相思的债》:“我是一个痴心不改的女孩,问世间谁能聆听我的感慨,素弦声断泪湿我的香腮,一生徘徊走不出这相思的苦海……”

据叶先生在后记中讲,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客观,即真正的爱情是任何人也抹不掉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使爱的一方可以原谅另一方的任何过错,也会使由于种种原因背叛它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思想枷锁,一生不得安宁。

当年插队的知青,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但并非每个故事都像方一飞和蒙香丽的故事这样美丽,而是有的悲惨,有的痛苦,有的无奈,更多的是酸涩,即使个别人比较幸运,也多多少少留下些许遗憾。书中描写的另外两个遗情故事,可以说既有真情,也有罪恶。“黑五类”子女季文进来到山乡插队后,本来认为回城无望,便和寨子上的姑娘雷惠妹谈起了恋爱。雷惠妹原已说好婆家,为了和季文进相好,不惜退亲,并怀上了季文进的孩子。但在季文进突然有了顶替回城的机会后,却不顾雷惠妹的反对,毅然离去。雷惠妹只好又嫁给原来提亲的男人,但这个男人直至意外去世,也不知道他和雷惠妹生的第一个孩子不是他的骨血……

热血青年安康青、丘维维因为共同的理想甘愿到山乡最穷的村寨插队,并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这种友谊在安康青心中仅限于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寨子上美得让人心跳但却被人怀疑患上“麻风病”的姑娘羊冬梅。安康青外出劳作时不慎摔下峡谷受了重伤,是羊冬梅父女救了他。后又得知羊冬梅并没有“麻风病”,不知不觉爱上了她。这一切让一直视安康青为己所有的丘维维妒火中烧,竟找到公社革委会,诬告“麻风女”破坏上山下乡运动,导致村民放火将羊冬梅父女活活烧死。丘维维后来如愿和安康青结婚,但对于羊冬梅,她内心是否始终怀有一份罪恶呢?

《客过亭》一书,给出名姓的人物共有30个。其中命运最悲惨的人物有两个,一是岑达成,一是罗幼杏。前者本来是一个有说有笑的青年,却因为同来的女知青徐眉的失踪,被当做嫌疑犯受到一年多的刑事拘留。回到上海后,他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直接造成了以后生活的坎坷,并因此患上重病,长期卧床。到知青们组织重返第二故乡时,他已奄奄一息。当当年参与审讯他案子的知青应力民借重返第二故乡之机,终于查清徐眉失踪案的下落并通过电话把这一消息告诉他时,他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有气无力地回了两个字:“晚了。”人生还有比这更悲惨的吗?

另一个主要人物罗幼杏,插队时和一起的男知青何强相爱,生下一个男孩,被他们送给了过路的放鸭客夫妇。但回城后,两人并没结婚,而是各自另觅知音。何强倒是发了,但找了一个小媳妇,不仅整天要他的钱,还跟别的男人乱搞,生活很不幸福。罗幼杏离婚后则成了下岗工,靠做钟点工挣点钱维持生活。这次第二故乡之行,何强答应她,找到了亲生儿子就和她复婚。谁料刚有了亲生儿子的消息,她却出了车祸。

两个悲惨的人,惨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读后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构思故事的高超艺术功力。

当年到桂山地区插队的知青中,回城后也有混得出众的。他就是重返第二故乡活动的发起人汪人龙。但他的发家依靠的是一块插队的好友沈迅龙幼时和他一起看管抄家物品时,拿到他家藏起来的一批古字画。他这次组织重返活动,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祭奠当年被造反派乱枪打死留在省城的好友。

除了少数成功者之外,大多数知青回城后的生活并不理想,没有多少故事可言。倒是当年他们插队的生活,一生挥之不去。

伴随着重回第二故乡的活动,一个一个的故事逐步展开。既然绝大多数知青都把当年插队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那在内心深处就是很重的地方,有很多东西永远不能磨灭:既有青春的热情、初恋的感情,也有远大的理想和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与痛苦,更有生活的艰辛和经过艰苦生活磨砺留下的伤痕。作为当时知青的一分子,作为知青题材作品的权威作家,随着岁月的渐行渐远,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复杂应该是看得越来越清,也最有资格“说三道四”。作者为该书取名《客过亭》,并在题记中特别提醒读者“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知青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大书”,足以说明作者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生,是作了充分的理性思考的。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都不过是一粒棋子,不论摆到哪里,摆得对也好,不对也好,都得接受。亭者,停也。在历史进程中,任何人都是过客,作为知青群体,也就是以知青的身份在历史的某个角落停一下。

《客过亭》一书,被称为作者关于知青题材的作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通过对知青生活的反思,给普遍的人生下了上述一个结论,这是否表现了一种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人的无奈和消极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