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徜徉在开花的原野 □张水舟 2011年09月05日 来源:文艺报

有研究表明,文字的暗示功能超过视觉形象。读着简丹的散文,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春光明媚的原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山花弥望,鸟鸣盈耳,清新的泥土气息与馥郁的花草芬芳扑面而来,让人久久徜徉,流连忘返。

“陌上花开”,一段时间,我着实被这四个字,准确说,是四个字定格的古老而常新的诗意画面深深感染,并且击节赞叹,浮想联翩。

《陌上花开》,宛如陌上之花,在我眼前,一簇一簇地绽放,一拢一拢地延伸,五彩缤纷,灿若云锦,品质高贵而隽永,格调别致而清纯。它既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又有超凡脱俗的美学魅力,内容和形式结合得颇为完美。那些追溯往昔的散文,感性直观,细致入微,字里行间常常不经意地流露一丝淡淡的莫名忧伤,以至于忧伤也显得纯粹迷人。那些怀念亲人的文章,借用小说的叙述方式,捕捉原型细节,再现日常场景,人物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尤其是作者倾注了淳朴而浓郁又无比热忱的情感,读来感人肺腑,难以忘怀。就个人阅读趣味而言,我最喜欢那些描述当下、抒发胸臆的篇章,或有感而发,或触景生情,或读书偶得,或网络拾零,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表达一种清醒的生活感悟和超然恬淡的生存智慧,以及文学女人特有的敏锐、精致、优雅与韵味。有些地方,还有男人都做不到的潇洒和旷达。至于专写故乡人文地理的一辑随笔,寻访先贤遗迹,搜集名人掌故,从故纸堆里开掘新意,由名胜古迹生发感慨,对接古今,给人启迪,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历史学养。

我素来认为,散文如诗词,最难是境界。陌上花开,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意象;陌上花开,一个开阔而宁静更突出自然品性的艺术境界。这个美好而具有象征性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领略,更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抵达,只有志存高远、冰清玉洁、胸怀一片净土的精英分子,才能发现它的存在,才能描绘它的图画,才能创造出这般大美大善之境。应该说,陌上花开,属于简丹,或者换言之,简丹拥有陌上花开。的确如此,她对这一境界的营造和表达是独到的、审美的、相当诗性的。

例如,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简丹这样写童年:“那时候,我还没有长大,常常似懂非懂地听老人们聊天,总是梦想着有一天我将离开这里,去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于是,常常坐在门前的石捣臼上,看眼前那一条被踩得发亮的石弹路,以及村里无处不在的不规整的石阶,坐在那里看太阳一点一点从墙上黯淡下去。”

这个诗情画意的段落,使我不禁想起宋人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国学大师王国维以这三句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意谓在追求的起步阶段,向往着更高更远更辽阔的天涯路,必得饱尝寂寞和孤独。简丹这篇文章的境界,跟《蝶恋花》何其相似乃尔!似乎得了晏词真传,寥寥数语,便把一个少女对未来的无知、迷惘和无限憧憬,表现得含蓄而朦胧又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写散文,还有一难,就是语言。不少人认为散文篇幅不长,技巧不高,容易写,其实不然。我们读过许多出自名家笔下的文章,不是感到如同温吞水毫无味道吗?简丹的文学感受性强,语言感觉好,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因此她的大部分文章读来如品雨前龙井,色香俱佳。尽管朴实,仍然明丽,虽说简洁平易,但是曼妙轻盈,看似朴素的白描,底蕴却幽远深长。有时候,还有一种直见心性豁然开朗的禅意。我一边细品《陌上花开》,一边想象这位未曾谋面的执著于用文字感知人生的江南才女,想象她深夜写作的时分,大概体验到了某种快乐、某种语言创造活动独有的快乐吧?的确,那些精彩的句子,那些灵性的文字,时不时从她的指尖流淌而出,读者如若行走在北京秋天的西山上,一蓬蓬的红叶火一般烧过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归根到底,陌上花开,恰如简丹自己所说,“不是一种景象,只是一种心境,平和而快乐,感恩而知足。”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段话,它是打开这本散文集的一把钥匙,它是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条路径。是啊,炊烟袅绕,阡陌纵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日乌衣巷的那些燕子也早已不是刘郎眼中的燕子,假如同志们都像简丹那样,常怀一颗知足而感恩的心,去认知,去理解,去欣赏,去品味,无论是与世无争的桥边小草,还是闲适自在的陌上花朵,无论是狭长幽暗的雨巷,还是疏影清浅的剡溪,我们都会强烈感受到生活很美,幸福很近,爱情很圆满,人生很可爱,值得再过一辈子。

陌上花开,可远行矣。杨柳依依,布谷声声,正好带着月光上路,或者迎着晨曦启程。透过遥远的东方时空,我们依稀看到,江南女子简丹已经穿越鲜花盛开的原野,正走向更为广阔、更加绚丽多彩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