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世纪中国纯诗化诗潮的倾心关注 □马雪洁 2011年09月19日 来源:文艺报

进入20世纪,伴随着现代汉语的变革与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吴晓东的《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二十世纪的诗心》)是一本中国新诗研究的论文集,收入了吴晓东近10年有关中国新诗的论文26篇,就其整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征:

该书总体上集中考察的是20世纪纯诗化思潮中探究中国新诗发展,引领中国现代诗歌变革的诗歌流派与代表性诗人。在多篇论文中着重对象征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与探究。形成于19世纪末的西方象征主义诗潮潮与20世纪初期的后象征主义诗潮,是一股纯诗化的现代性文学思潮,较为全面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诗歌历史变革。《二十世纪的诗心》中的多篇论文都围绕着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展开,其中《现代诗中的象征主义》一文择取了几位重要诗人,着重探讨了他们在象征主义诗艺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特点,透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影响的侧影。此外,在《“契合论”与中国现代诗歌》《李金发的诗学意义》《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等论文中都对象征主义诗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于为象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曹葆华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注重诗歌解读与诗学理论探析相结合。《二十世纪的诗心》一书中既涉及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论,如《北岛论》《王家新论》《李金发的诗学意义》《戴望舒的古典意绪》等,也有对于现代诗歌史专门问题的论述,如《从“散文化”到“纯诗化”》《诗文本中的文学母题》等,每篇论文无一例外都以对诗歌文本的理解为基础,但是论文又都没有仅限于对诗歌文本单一的英美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而是将文本解读与诗学理论研究相结合,使得对诗歌的理解与阐释超越了字面含义的理解,上升到了对诗歌内在本质与诗学品格的深入探讨的层面上。如《李金发的诗学意义》,从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审丑”的诗学和“晦涩”的诗学;在《二十世纪的诗心:林庚》中从林庚的解诗理论与具体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其对于诗歌“原质”的关注;在《王家新论》中给诗人王家新的评价是寻找“词根”的诗人,并揭示出其贯穿于诗歌创作中的诗性语言的隐喻特征,以及以“诗片段”呈露的语言特质;在《北岛论》中则揭示出北岛诗歌创作中“政治的诗学”与“诗学的政治”。吴晓东教授以诗歌文本解读为基石,又将文本细读与诗学理论阐释相结合,揭示了诗歌文本的深层底蕴。

《二十世纪的诗心》重新发现了一些被淡忘与埋没的诗人。百年现代诗歌史中有大波亦有小流,有显在的亦有被忽视或被埋没的细波,处于大波中的诗人与创作吸引了足量的关注与不同方面的探究,文学史亦以这些“重点”为主干展开论述,而那些文学史中的细流以及鲜为人知的创作则很少有人关注。固然有些诗人诗作的被淡忘大多是由于自身审美特征没有更多的发掘价值,而有的则是非正常的被埋没,即有些诗人与创作并非是由于自身审美价值的原因,而是由于受到时代或者政治原因的影响。《二十世纪的诗心》一书重新发掘了那些曾经绽放光芒而后被诗歌史淡忘的甚至是不为今人所闻的诗人,如在《燕京校园诗人吴兴华》一文中专门论述抗战时期沦陷区北京的优秀校园诗人吴兴华的诗歌创作。《对自我的探究与追寻——析曹葆华的〈无题三章〉》中对曹葆华早期创作的关注,以及在《沦陷区诗歌的历史面向》《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诗文本中的文学母题》中,对长期被埋没而又笔耕一生的诗人朱英诞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于诗歌史以及文学史而言无疑是具有开拓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