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 2011年09月19日 来源:文艺报

2009年8月,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主席、秘书长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于2006年10月履职以来,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在中国水利文协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抓创作、出作品、出人才,丰富了广大水利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5年来,中国水利作协的工作主要是在抓好活动与办好会刊两大方面下了功夫。

认真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

1.出版“中国水利文艺丛书”

“中国水利文艺丛书”是中国水利文协与中国水利作协联合出版的文学作品系列丛书。本届理事会编辑出版了两辑丛书,截至2010年,共有五辑49本书问世,推出了40多位作者。现正筹划第六辑丛书的出版工作。

2.开展征文活动

2006年,根据中国水利文协的安排,中国水利作协与中国水利文协音乐、舞蹈分会联合举办了“人水和谐”主题征文(朗诵文本)全国水利系统首届朗诵比赛活动,全国水利系统共有26个单位、300多名作者参加,应征作品近500篇。由《大江文艺》编辑部组织初评,将初评作品经排练后集中,再进入诗歌朗诵决赛。中国水利文协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专家们还对作者和演员授课辅导、评讲作品,提高了水利职工诗歌创作与演出的水平。

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水利作协配合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社联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征文活动。中国水利文协在全水心系民生”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评选活动,中国水利作协积极配合,《大江文艺》负责组织实施。共收到职工参赛稿194篇。并将获一等奖的作品报送参加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联合举办的“60周年大庆”国庆征文活动。

2011年,由中国水利文协与水利部精神文明办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诗歌散文征文大赛,并出版了获奖作品选《水之颂》。

3.召开专业会议

2006年10月,中国水利作协在湖南凤凰召开了理事会,进行了换届改选。2009年8月在沈阳召开了首届“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主席、秘书长工作会议暨《大江文艺》理事联谊会”,2010年10月在甘肃敦煌召开了中国水利作协年会与理事单位联谊会。

4.努力做好会员发展工作

积极推荐文学新人参加鲁迅文学院培训。近几年来,先后推荐来自水利基层单位的3位文学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

继续做好中国水利作协的会员发展工作。到2010年底,水利作协共发展会员110 名。同时,中国水利作协还积极向中国作协推荐会员,这几年推荐发展会员7人,目前水利系统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4人。中国水利作协现正在进行会员5年发表作品申报工作,已有30多个会员汇报了自己5年中已发表的作品,计300多篇。

认真办好《大江文艺》

《大江文艺》是中国水利文协与中国水利作协共同主办的刊物,是中国水利作协的会刊。5年来,围绕水利建设中心任务,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发挥了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弘扬水利人精神、陶冶水利职工情操、培养水利文学作者的作用。

1.在大事、要事面前不缺席、不失声

2006年至2010年,是全国大事、水利系统大事频频发生的5年,《大江文艺》作为瞭望大事的窗口,反映水利要事的平台,歌颂水利人精神的舞台,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从未失过声、缺过席。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当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刚刚发表,《大江文艺》就撰写了《中国水利作协欣闻十七大报告有感》一文在《文艺报》发表。同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江文艺》刊载了林基雄撰写的以深圳与香港水利工作者联合治理深圳河为内容的报告文学《界河春秋——献给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引起水利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汶川又遭遇特大地震。《大江文艺》在短短25天里,推出了抗震救灾专辑。位于重灾区的都江堰管理局有关领导发来短信说,感谢你们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了我们。在抗震专辑中,湖南省水利厅杨子江撰写的报告文学《留下光明照故乡》《冰雪中谱写青春之歌》,真实地反映了湖南水利人在抗冰灾时涌现的感人事迹。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江文艺》开辟“来自60年的报告”、“来自60年的诉说”、“来自60年的感言”三个栏目,分别刊登了全国水利系统作者的多篇作品,同时利用封二、封三两个彩页,在“60年留在大地上的水利丰碑”通栏标题下,刊发了一组全国不同地区地标水利工程的照片,既反映了水利建设成就,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2010年,我国先后发生了西南大旱、玉树地震、洪涝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大江文艺》连续几期刊登相关作品,跟踪报道水利人一次又一次抗灾抢险的业绩。如长江水利委西南抗旱专家组组长张家发撰写的《云南抗旱日志》、湖南省水利厅刘利君撰写的《松映霞光连天红——湖南省津渡水电站技术人员赴玉树抗震救灾专访》,任海清撰写的《2010年,边城丹东抗洪组歌》、长江水利委陈松平等撰写的《舟曲救灾台前幕后的故事》等。

2.继续为重点工程引吭高歌

2006年,《大江文艺》刊发了汪绪武的《治淮,圆安徽沿淮人民世纪之梦》,多方位地回顾了治理淮河的过程。

2007年,刊发了报告文学《历史性的穿越》,详细记录了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艰辛过程。

2008年是汉江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50周年。《大江文艺》开辟了“丹江建坝50年”栏目,刊登反映丹江口工程建设的作品。

继续深入报道三峡工程。刊发了彭耀宗写的反映三峡库区移民的报告文学《三峡库区孤岛调查随记》。开辟“三峡工程往事漫忆”栏目,刊发相关纪念文章。

中国水利作协主席傅秀堂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是一位援外工程技术人员,他的散文《援阿富汗水利建设纪实》忠实地记叙了援助阿富汗水利建设的经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反映援外工作者在国外工作与生活的散文。

3.宣传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宣传促进人水和谐新理念

自从水利部提出“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水新思路起,《大江文艺》就将“维护健康河流,促进人水和谐”作为宣传的主题,刊发了以反映水利人抗击洪水为内容的《长淮搏浪》《洪水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显英雄》等报告文学,为近5年的抗洪斗争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反映缺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辽宁省水利厅职工刘惠玲撰写的报告文学《在没有水的日子里》。许俊文的《一条河流的忧虑》,描写了一条河流由童年到苍老的变迁,是一篇描写水环境变化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4.歌颂治水人与治水精神

5年来,《大江文艺》还刊发了大量的歌颂治水人与治水精神的作品。刊发了描写谢会贵、崔政权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格桑花为特殊的水文人作证》《人生的楷模、事业的典范》。2007年12月30日,被毛泽东同志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逝世,长江水利委主任蔡其华撰写的《长江的嘱托》经《大江文艺》发表后,在水利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胡又撰写的反映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窦国仁攻克河流泥沙的报告文学《驭沙人》,宣传了水利系统著名的泥沙专家。杨子江的报告文学《在洞庭一湖》,描述了湖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聂芳容为洞庭乐,为洞庭忧,情系一湖,奋斗几多春秋的历程。

5.为小说作者专设栏目

湖北省水利厅伍梅的《三晃管水》反映了水利人在改革过程中的阵痛经历。她的《天边的那道彩虹》讲述了一个水文监测员平凡但有价值的一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主编在卷首语中特别推荐。

由《中国水利报》记者赵学儒、苏冠群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禹治水》问世,受业内人士的好评,陈雷部长为本书题词:“传承大禹精神,发展民生水利”。《大江文艺》节选了《大禹治水》的部分章节发表,对这篇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推举作用。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大江文艺》始终保持“水气文香”的行业期刊特色。2008年,《大江文艺》被评为“武汉市优秀文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