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乌里茨卡娅

鲍里斯·阿库宁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甚至变得更丰富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苏联解体后20年来,俄罗斯文学发展中出现了结构多元化的作家群。
一直追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旗》杂志主编楚普林,在其主编的《新俄国:文学世界,百科指南》中统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家仍然数目庞大——近万人参与了文学创作,在传统文类上创作出很多作品,又创造出历史文学和大众文学等新文类。并且,在近20年的文学进程中,这上万名作家有的因其成就,成为比较著名的作家:据统计,有名有姓且至少获得一种奖项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家有166名,还不包括他因偏见而未收录的作家,如以《将军及其军队》而获1995年布克奖的弗拉基莫夫、被视为创作了苏联解体后最为重要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安德列·彼托夫、最重要的观念主义诗人德米特里·普里戈夫、苏联时代著名作家且在当代俄罗斯一直很热衷文学组织的邦达列夫、备受尊重的阿斯塔菲耶夫和奥库扎瓦等。批评家奥特雷兹科的《今日俄罗斯谁在搞文学》收录了有一定名望的作家124人,除获得国家奖和布克奖作家之外,还包括苏联时代热心于刑事犯罪斗争、后苏联时代转向写色情的作家阿拉科且耶夫,推崇女性主义的家庭女教师阿拉巴托娃等。
在文学队伍构成中,小说家是最引人关注的,百来位小说家创作了大量的不同类型小说。在巴辛斯基主编的《“另类文学”:现代散文图书系列及其过去、现在、将来》看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第一套“黑色系列”小说,包括П.阿列什科夫斯基、С.巴巴扬、В.沃伊诺维奇、Ф.伊斯康德尔、А.卡巴科夫、Ю.科瓦里、Э.利蒙诺夫、Н.梅德维杰娃、А.纳伊曼、彼得鲁舍夫斯卡娅、В.皮楚赫、Л.乌里茨卡娅、М.哈里托诺夫、Г.舍尔巴科娃、Б.伊姆波利斯基等。到1999年黑色系列丛书出版范围扩大,更多的作家作品被列入,如В.贝科夫、М.维什涅夫斯卡娅、根尼斯、Ю.达维多夫、А.德米特里耶夫、Б.叶基莫夫、叶洛费耶夫、С.卡列金、波波夫等,“今日包括当代俄国小说在内的图书系列,就像蘑菇一样迅速增长,如奥尔马、埃克斯莫、行动等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才华横溢的新作家不断涌现,如В.阿尔乔莫夫的《赤裸裸的本性》、А.阿法纳西耶夫的《小于3的区域》、Л.波洛金的《访问》、В.加拉克基诺娃的《能飞的房子》、Г.格罗温的《另一种生活》、В.克鲁平《最后时光的小说》等发行量过万册作品,这些作家各有特点,甚至同经典作家也不尽一致,创作风格包罗万象,丛书声望得到很大提升。
表面上,当代俄罗斯批评家最痛心疾首的是诗歌的衰落。可是,俄罗斯青年诗人M.阿麦林给中国读者选编的《当代俄罗斯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中,除了收录阿赫马杜琳娜、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叶甫盖尼·叶甫图申科等苏联时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外,还包括他本人、观念主义诗人普里戈夫和鲁宾斯坦等34人的诗作。据诗人和文学批评家Г.克拉斯尼科夫选编《21世纪俄罗斯诗歌文选》统计,苏联解体后20年来,尤其是21世纪,活跃在诗坛上不同年龄段的诗人超过400人,除了苏联时代的老诗人之外,还有更多新成长起来的诗人。而且,在莫斯科诗歌俱乐部创建人、诗人叶甫盖尼·布尼莫维奇和俄语诗歌翻译家凯茨看来,“转向21世纪的标志是出现一种新的后苏联诗歌潮流。这种潮流不是形成于被禁止和不许可的氛围中,而是急速的社会剧变和持续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里……新一代诗人开始寻找他们自己的位置和他们的读者”,道出了当代俄罗斯诗歌的动力和前景。这样的理解并非一相情愿,而有一定的事实根据:1994年,民间资本创办了大型新诗刊《阿里翁》;2006年АРГО-РИСК出版社,根据曼德尔什塔姆诗句“所有的诗歌我分成许可创作和不许可写的/第一种是卑鄙下流的,第二种是盗窃来的空气”,创立诗歌季刊《空气》,围绕“空气”而设立“氧气”、“深深的吸入”、“呼出”、“改变呼吸”等栏目,力求发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行业的诗人之作和诗评,包括E.萨布洛夫、П.格里津等诗人之作,还出版纪念莫斯科诗人E.法娜伊洛娃专辑。既然能问世新诗刊,读诗的人哪怕严重下降,也依然有着稳定读者群:2003年2月11日《文学报》刊出莫斯科38家重要书店公布的前50位当代诗人诗集销售排行榜,其中前3位的诗人作品销量为谢尔盖·米哈尔科夫(3020册)、伊格尔·古别尔曼(1250册)、弗拉基米尔·维什涅夫斯基(1010册)等。
至于戏剧,观察近20年来莫斯科和彼得堡出版的各自城市演出季中每月一期的《戏剧海报》可发现,著名剧院上演的剧目,除了经典之外,1/4是当代作家提供的戏剧文本,或他们改编的经典作品。这期间出现的著名悲剧作家就有阿尔巴托娃、博加耶夫、别列茨基、佐林、科廖达、萨杜尔等24人。此外,还有一些小说家(如以笔名鲍里斯·阿库宁闻名的侦探小说家契哈尔吉什维里)也介入戏剧文学。这些人的戏剧成就是经过剧院、观众和导演等多方面严格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后苏联俄罗斯戏剧创作的进展。
在庞大队伍中,文学家的身份都相当复杂,少有以文学为惟一职业的创作者,多为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兼顾文学。其中,契哈尔吉什维里1956年出生于格鲁吉亚,1958年迁居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起初在俄语出版社工作,后来调到《外国文学》杂志,1998年之后负责索罗斯基金会“普希金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业余时间翻译日本文学和英语文学、撰写文学评论和书评等,著作《作家与自杀》被视为当代文学批评力作。就是这样的人物,1998年开始以鲍里斯·阿库宁的笔名发表侦探小说,连续创作了《惊险系列》《外省侦探系列》《硕士惊险系列》《风格系列》等,成为当代作家把文学创作和大众需求结合得最为完美的畅销作家。另一位在后苏联深受欢迎的作家维列尔(1948-),1972年从列宁格勒大学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外省小城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师、混凝土工、地方企业报记者、宗教和无神论博物馆职员等工作,苏联末期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想去巴黎》《茶炊》《关于生活的全部》等成为享誉俄罗斯文坛的著名作家,后又因《涅瓦大街的幻想》《涅瓦大街传说》《罪恶之爱》《最大的可能性》等作品,成为俄罗斯发行量前几位的作家。实际上,文学成为为兴趣而做的工作,是当代俄罗斯作家之常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文化也纳入市场经济,从而使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的书店、书摊、书市的图书品种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不同职业的各类作家每年推出数量庞大的不同文类的文学作品,给当代读者以新鲜的阅读物,满足了读者在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不同诉求。这种情形在不同图书展中集中显示出来,在书展上可看到丰富多彩的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包括获布克奖和其他不同奖项的小说、莫斯科戏剧汇演和俄罗斯戏剧节上演的剧作、获得诗歌奖的诗集、历史小说(俄罗斯批评界称之为非小说)等。
正是这些当代作家创作的文学,连同大量的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白银时代的文学等,构成了苏联解体后图书市场上的不同景观,从而使文学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而且有些著名文学家也由此获得新的社会召唤力,比如索尔仁尼琴。
由此可见,当代俄罗斯文学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文化市场和社会变革中显示出魅力。
在历经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危机后,俄罗斯文化市场没有摧毁文学,而是铸就了新文学。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过程,是急剧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文学突然被强行纳入市场,作者、出版社和报刊杂志、书店等都必须独立地面对市场风险。由此,担忧大型文学杂志的存亡和文学作品在出版社命运等悲观情绪,持续存在着。但实际结果是,各大文学杂志发行量急剧下降,却顽强地存续着,不仅正常出版发行,还引导文学发展;绝大部分作家还是经由文学杂志推向社会,如Г.巴克兰诺夫、C.巴鲁兹金、A.雷巴科夫、Ю.谢缅诺夫、伊斯坎德尔、沙特洛夫、叶甫图申科等作家,能继续围绕《星火》《旗》《民族友谊》和《青春》等展开文学活动;《我们同时代人》《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和《文字》等杂志,拥有别洛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维库洛夫、阿斯塔菲耶夫、伊萨耶夫、库兹涅佐夫、科日诺夫等另一批作家;《新世界》和《空气》等成为新作家成长起来的重要阵地。而且,还不断创办了各式文学报刊:1993年老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等参与创办了家庭文学杂志《日与夜》,圣彼得堡“Алетейя”出版社1998年还创办文学季刊《十字架》等新杂志,以自己的特色扶持地方文学;此外,一些新生的综合性报刊也时常刊载文学作品或文学批评文字,如《评论》杂志等非文学报刊开设文学栏目,别列文、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弗拉基米尔·索罗金、马姆列夫、维列尔、诺维科夫等作家也与之互动,对此,批评界的看法是“我们不是很需要文学,我们需要的是文学专栏”。换句话说,上述作家是经由不同类型的文学杂志而活跃于当代俄罗斯文坛的,杂志倾向和趣味不同,成就了风格多元的新作者群和读者群。也就是说,与文学相关的报刊或文学栏目之趣味,影响了文学的存在状态。
的确,文学生产渠道的多元化成就了作家创作的丰富多彩性,并相应地积极促进了文学消费。《书评》周报2004年3月1日刊发俄联邦出版和电视传媒部关于2003年图书出版公告:这年出版零售总额不低于450亿卢布——相当于17亿美元,出版图书种类达到80290种、印数72亿多册,比起2002年的图书出版种类和印刷数分别增长15.1%和21.8%,居世界第5位。文化市场化的机制意外地改变了出版格局。上世纪90年代末期,苏联时代的科学、苏联作家、工人、青年近卫军、莫斯科大学等著名出版社被排除,至今亦然。据《文学报》2004年1月21日数据,莫斯科38家主要书店2003年销售情况,前10名作家及其销售量分别是乌里茨卡娅(7942册)、别列文(7130册)、索尔仁尼琴(5762册)、维列尔(3548册)、托尔斯泰雅(3467册)、维克多利亚·托卡列娃(3222册)、利蒙诺夫(3088册)、阿克肖诺夫(1949册)、波利亚科夫(1747册)、弗拉基米尔·索罗金(1561册)。2011年初《文学报》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文学生产和消费情况比过去更好。
此外,每年初,由图书出版协会组织和动员各出版社、图书馆、各地读者投票选择上个年度“优秀图书”,这是从苏联延续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中断的传统。在这个活动中,时常有当代文学家的作品入围,这种情况与《文学报》每年公布的文学作品销售情况一道,共同说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还是有其稳定读者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