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以鲁迅精神重建民族主体形象 □张 闳 2011年09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古老文明奄奄一息,旧中国风雨飘摇。正如鲁迅本人在诗中所写到的:“风雨如磐暗故园”。新文明的曙光初露,古老的中国将会迎来一个怎样的黎明,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所苦苦思虑与求索的,鲁迅则是这些思想者中的代表性人物。

鲁迅的思想是积极的现实主义的,他在自己所身处的时代,积极回应了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处境的难题。鲁迅一生的思考和工作,都是围绕着重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的国民性而展开的。

鲁迅思想的根本是“人”。人的形象始终处于鲁迅思想系统的核心位置。早在20世纪初,青年鲁迅在论及未来中国文化建设时指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从现代人学立场出发,鲁迅将其犀利的批判锋芒,指向了一切非人性的事物,与一切黑暗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抗争,抨击腐朽没落的“礼教”而不遗余力。鲁迅既是旧传统的破坏者,同时又是新文化的建设者。塑造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形象,是他的文化工作的真正目标。“现代中国人”,首先是“人”,然后是“中国人”,并且,是一个有着现代意识、现代情怀和现代眼界的中国人。在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鲁迅的这些“立人”思想弥足珍贵。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擅长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鲁迅并未致力于建构庞大完备的思想体系,但鲁迅思想的丰富性,甚至比专门的思想家来得更为复杂,也更加富于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他笔下,不是概念和范畴在推演,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一桩桩发人深省的事件,在完成一个个深刻的命题,表达了作者对我们这个民族沉重命运的思考。

鲁迅的文学使得现代汉语文学在其诞生之初就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鲁迅的文学世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写照。他笔下的人物像镜子一样,照见了国民灵魂的真相。鲁迅的文学以古老的汉字,书写了全新的精神空间。以“凤凰涅槃”的方式使我们伟大的母语获得了新生。通过这一新生的母语,鲁迅精神已然转化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基因。

一百多年来,这位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和精粹的文字,影响着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化树立了辉煌的典范。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或新模式,是一个热门的全球性话题,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引起热切的关注。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必须直面这些文化难题。这一点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等人当初所面临的文化处境,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鲁迅所面临的精神困惑,他所面对的文化挑战,也是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所遇到的。

我们认为,“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形象和主体意识的建构,依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伟大的文化工程。面向未来和世界,我们将展示一个怎么样的中国形象,创造一种怎样的中国现代性的文化,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这是时代向今天我们这些后继者们提出的亟待回应的文化课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使命。在今天,学习鲁迅,尤其是学习鲁迅思想,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功课。

然而进一步说,在全球性的娱乐化与消费主义文化的浪潮中,生活信念的失落和精神价值的溃散,是一个普遍性的文化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人”的理想和价值体系,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课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而以独立的主体意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辉煌的人格力量来重整个人和民族的主体形象,正是鲁迅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因此鲁迅精神遗产不仅属于本民族,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是现代人类文化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的研究,既是作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同时也是在新的时代,继承鲁迅精神,弘扬鲁迅思想,努力为民族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精神支撑,让鲁迅的精神光芒永远照亮我们民族的精神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