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文化发展中的 公共文化环境保护问题 □陈履生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文艺报

中国历史悠久,江山代有人才出,孔子老子、秦皇汉武,都镌刻在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记忆中。在这无数的先贤中,大有大名,小有小名,对于他们的祖籍地来说都是一份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为了回报祖先的阴德,“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淮南子·人间训》),历史上的建庙或立牌坊,都是为了“昭名”。这一社会风尚除了和社会道德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地方的经济能力。没有建庙或没有立牌坊的,不代表后人就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或忘记了祖先的阴德。具有最广泛性的人们心中的默念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之所在,也是最普遍的怀想和尊崇方式。

如今,经济发展了,有了闲钱,为祖先“昭名”的事成为一种新时代的风尚。近日,安徽潜山县斥资约600万元,在该县东大门建立了一尊有近30米高的巨型“皖公”塑像。如果说潜山县立“皖公”像旨在表现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关系,彰显地方的文化渊源,那么,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在郑州建造的一座高达24.15米的宋庆龄石雕像,可能只能作另外的表述。由此想到,“宋庆龄基金会”在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不要说多,每个省会城市来一座宋庆龄像而成祖国山河一片宋庆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再说那个“皖公”,其形与各地已有的孔子、老子等历史名人的塑像相差无几,如同兄弟,“皖公”的形象意义何在?了解的人知道是“皖公”,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孔子、老子,而全国蔓延开来,又是祖国山河一片老子、孔子,将又是一种什么景象?

显然,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对待历史名人,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社会的尊崇,不仅关系到一个区域内的公共空间,也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关系到社会的文化形象,而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最近十余年来,在各级地方公权的推动下,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的塑像,它们改变了城市景观和文化形象。它们是如何建立的,可能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与当代社会相关的政治性人物的塑像可能有人过问或干预,而其他文化名人塑像的设立,基本上都是由行政长官来决定,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很难反映到这种建设之中。因此,个别人的权力就改变了公众享有的空间关系,而公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到公共关系的大型雕塑一般都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显赫位置,如果从国家文化的大局来考量,该立什么与不该立什么,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划。国家有国家的规划,城市有城市的规划,现今的无序状况关系到公共伦理的基本秩序往往会被公权所打破。以郑州的宋庆龄像而论,这种少数人的公权力彻底改变了公共空间中的社会认知,宋庆龄像在郑州不能反映特定的地方文化关系,而只能表现为一个机构的势力。以名人、以文化来凸显社会势力和文化霸权,这在当代社会中可以说是一种创造。社会的无动于衷显然是因为无奈,这一现实的无奈一方面确实说明了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法律的疏漏和立法的缺失。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河南宋庆龄像的出现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以雕塑作为建筑的外表而实质为建筑的建设,该如何通过立项和审批,是由管理城市雕塑的部门来管,还是由管理建筑的部门来管。如果按宋庆龄雕像的800平方米基座上可容纳600多人参加会议的会议厅来论,它应该是属于有一个特别外形的建筑。可是,这个容居率极低的建筑又确实是一个纪念碑性质的雕塑,如此跨界的建筑或雕塑出现在当代社会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这是考验城市规划的一道难题。建筑作为城市的外在形象,反映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品位,而基于法律、法规的城市规划水平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来维护。

回到雕塑方面来说,作为工程的大型雕塑在各地都有很多,总数急剧增加,而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却难觅踪迹。作为潜山县城市名片的“皖公”塑像在没有定型之前,人们的文化想象可能远远超于这一似是而非的定型形象,这种雷同化的形象概念在如今历史人物的雕塑中比比皆是。如果将雕塑改为纪念馆,通过各种手段展示“皖公”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相信比一座塑像的作用要大很多。不过,建造纪念馆的难度远比建一座塑像的难度要大。选择简单易行的事情去做,这也是当下各种纪念性雕塑流行的一个原因。面对这种状况,雕塑家除了接受工程所获得利益的实际之外,是否还应该有个职业操守和专业伦理的底线?比如郑州的宋庆龄像,画虎不成反类犬,因为一个最为简单的外形像与不像的问题,结果说成不是宋庆龄,而是“黄河女儿”。从具象的“宋庆龄”到抽象的“黄河女儿”,雕塑家以专业伦理所审视的问题,至少应包括: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城市该不该做,该不该做这么大的体量,有没有这样的专业能力去做这么大的体量,以及它在360度范围的视线以及不同高度的视角所产生的形象关系,等等。其中有些技术问题实际上所反映出的是专业伦理,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不知道各地还会出现多少形象大同小异的“×子”、“×公”雕塑去影响我们对先贤尊崇;而那些心怀各种鬼胎、热衷于建造跨界的大型雕塑建筑的人,不知道还会做出多少类似于“宋庆龄像”的雕塑建筑去破坏我们的公共环境。如果不能从立法的层面去控制和遏制,那么,泛滥成灾则是势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