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朴实画面寄寓深意 □徐白虹 2012年02月03日 来源:文艺报

由伊夫·邦廷和泰德·瑞德共同创作的《我们的树》首版于1991年,当时伊夫63岁,泰德76岁。当人逐渐老去,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也会更加澄明,两位老人为我们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情感正是如此:温柔、宁静、传统、自然。

泰德自幼习画,年轻时一直作为自由艺术家为各个行业绘制广告和插图。他热爱冒险,二战时还做过海军空中领航员,可谓人生阅历丰富。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书绘画,至今已有近80本绘本出版,其笔触温婉细腻、朴实优雅。

泰德习惯用水彩作画,《我们的树》便是如此。整个故事以男孩的口吻道出,画家配上连续的跨页图无特写描绘,使故事呈现一定的旁观性和距离感。画家有什么用心呢?要知道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一家四口,要同时在一个场景里描绘四个人的活动,就不能用太多的近景或者特写。正文14幅画作中,远景和全景加起来就有11幅,其余3幅是中景。这样大篇幅地使用远景、全景,画家旨在将家庭的整体活动纳入画框之中,不漏下任何一个人。

其次,我们知道,当镜头拉远,对于环境气氛的描写就得到强化,人物则隐在环境之中,人物行为弱化;如镜头拉近,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就得到强化,对环境的交代就减弱。很显然,在这个故事中,其实四位主人公的心理是相对单纯的,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一直处于一种平和快乐的状态,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笔墨来进行情绪渲染。而森林环境,作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则相当重要,它既是这个故事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必然发生地,也是故事潜在的另外主角,所以对于森林场景的描写就需要格外的细致,书中大画面的场景绘制也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可信度。

最后,为了更好地烘托故事气氛,整本书弥漫着安静悠远、平和喜悦、冷冽而略带神秘的气息,森林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正是依靠这种大景色的视角、稳定的构图才得以被描绘出来。这样的描绘视角,加上传统细腻的水彩绘画手法,再配上娓娓道来的描述性文字,就将整本书的气息完美地传达了出来。

原来看似四平八稳的镜头中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同样,在看似写实平和的画面下也随处隐藏着作者的独到用心。比如明暗光线的对比:从幽暗森林中那随处出现的明亮月光到暗蓝色天空中的繁星闪耀;从照亮黑暗雾霭中手电筒的黄色光束到点缀在圣诞树上层层的爆米花“小灯”。大环境的暗与小细节的亮使得读者的目光在画面上辗转流连,气氛被烘托到极致。比如冷暖颜色的对比:故事第一页人类世界的暖色调与后面动物世界的冷色调对比;森林中大面积冷绿色的树木、蓝色的天空与穿着红色靴子、红色外套、紫红帽子的一家四口对比。这样的色彩处理,既平衡了画面,也寓意着主人公们将温暖带进了森林。再比如温度的对比:如果说前两个对比是有形的、可见的,那温度的对比就是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最让人深思的。文字中已经介绍了,尽管还没有下雪,可是温度格外的低,孩子们在装饰松树的时候必须戴着手套。这种客观气温的极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及内心的美好愿望形成了对比,看看妈妈带来的热巧克力、妹妹身上的羊毛毯,家人开心歌唱时呼出的热气,你感受到这种由心而生的暖意了吗?

在这么多对比之下,也就衬托出了故事的主旨:人类与自然之间充满着和谐、希望和爱。整个故事中其实人类与动物都是分开的,只有两个地方他们相遇,一次是家人刚走进森林时碰见一只鹿,它很快离开了;还有一次就是男孩躺在床上想象着动物们围着圣诞树欢呼雀跃的场景,他盖的被子上画着小熊、兔子、猫头鹰、松鼠……画家这样画不就是寄予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我想,怎样的故事,怎样的作者,就带给读者怎样的画面。这样一次家庭圣诞活动看似传统,却告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分享与共洽。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这平衡该如何达到?我不知道当时已年过七旬的老画家读到这个故事时是怎样的感受。也许他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用最简单、最朴实、最不加华丽修饰的画面来表达这个最简单、最朴实的故事,当寓意已出,形式早已退居其次,真正留下的是隐藏在平和简单之后的那颗感受与思考的心,恰如森林中那只小鹿在朦胧的月色下凝视人类的双眼。

■链 接

《我们的树》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已出版的“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系列之一。故事里的一家人每年圣诞节前夕都会开车前往路加森林,拜访在森林里的老朋友。没有丰盛的大餐,没有喧闹的舞会,他们只带着感情和简单的食物,与森林里的动物一起享受一段欢乐的时光。美国著名童书作家伊夫·邦廷与知名童书画家泰德·瑞德联袂创作,让孩子体会快乐的给予和分享是最值得庆祝的事,并由此建立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